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
“职工说事”制度: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夜幕中,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的227路夜间公交专线准时发车,串联起18个职工聚居区。这条由职工诉求催生的“暖心线路”,正是宁海县“职工说事”制度成效的缩影。这项由工会牵头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通过机制重塑与数字赋能,将职工“小诉求”转化为治理“大动能”,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鲜活答案。
宁海的实践直击传统治理的痛点。过去,职工诉求常因渠道分散、响应滞后而沦为“空谈”,而“职工说事”制度通过“说事——议事——办事——评事”的闭环流程,让职工声音真正落地。在宁波方正汽车模具公司,线上匿名平台成为内向职工畅所欲言的“树洞”,智能仓储改造等“金点子”从车间走向现实;恒祥保洁公司的一线工人朱双明,只因一句“三伏天穿短袖干活太煎熬”,便催生了可拆卸袖子的工装改良。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实则是基层民主协商的生动演绎——职工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治理者”,企业与职工在共商共议中实现共赢。
更可贵的是,这一制度打破了工会“单打独斗”的局限。南部滨海开发区的夜间公交专线,源于工会与人大的跨界联动;高坛园区的“王玉琪调处工作室”,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将劳资纠纷化解在萌芽;胡陈乡的“助农说事团”、岔路镇的“卡友说事角”,更是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农产品销售、货车司机年审等跨界领域。多方力量的协同,编织出一张覆盖职工多元需求的治理网络,印证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治理智慧。
数字化则为制度注入新活力。宁海工会打造的“线上说事平台”,成为年轻职工的“解忧杂货铺”,与823个线下工作室形成互补;通过“工会大脑”系统集成职工数据,实现职工诉求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分办。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治理的温度,又赋予了现代治理的效能,让职工“随时随地能找到说话的地方”。
宁海的探索证明,基层治理现代化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对职工“关键小事”的回应中。当一件可拆卸袖子的工装、一条深夜公交线路、一个车间里的“金点子”被认真对待,治理便有了扎根生活的生命力。这种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共建共治为目标的实践,不仅重塑了劳动关系生态,更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真正的治理创新,永远始于对普通人声音的倾听与尊重。(王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