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重庆5月16日电 题:站好“前哨岗”,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我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记者16日从中国气象局主办的全国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暨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现场会上了解到,我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已有65项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获准开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正加快建设。
65项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获准开展
“抓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是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局总工程师潘进军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正呈现勇于创新探索的生动局面。
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对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服务作出系统部署。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潘进军介绍,目前,中国气象局已批复开展65项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今年已有18家单位在积极谋划试点培育,近期中国气象局将审议批准一批条件较成熟的试点项目。
“试点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机制不断健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潘进军举例说,海南在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辽宁在2024年葫芦岛特大暴雨、陕西在丹宁高速水阳段桥梁垮塌等重大灾害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中取得明显成效,重庆构建数字化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形成了数智气象耦合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
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表示,气象部门以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为抓手,推动数智气象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数字化驱动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格织得更密,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平均为5.3公里,雷达覆盖率达到99%以上,0至72小时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普遍达到1公里,部分城市达到空间分辨率100米、10分钟快速更新。
——多部门合作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速发展。气象部门深化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协同工作机制,构建了分灾种、分行业、分场景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逐日发布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已达45种,覆盖水利、自然资源、交通、林草、住建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
——智慧气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智慧气象试点单位扎实推进气象业务数字化改革,多领域数据融合水平持续提升,数字基座成熟度不断提高,按需供给的智能服务形态正在形成,基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初步建立。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在本次现场会举办地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部门牵头研发的重庆首个数字防汛系统——知天·沙坪坝区防汛决策指挥系统,令人印象深刻。它实时对嘉陵江沿江水位情况进行监控,并适时发布流域雨量超警戒预警。
沙坪坝区委书记祁美文介绍,2024年这一系统接入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嘉陵江流域12个部门41类数据在云端汇聚,获取嘉陵江涨水风险时间由原来的提前1天到现在的提前7天,获取水情预警时间由原来的提前1天到现在的提前2天至3天,预警指令下达时间由5小时缩短至2分钟,人员转移撤离时间由6小时缩短至30分钟。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熊绍员说,气象部门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融入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最大限度防范和减轻气象灾害风险。
全国将迎来主汛期。气候预测显示,今年汛期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东部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将有较重汛情。
熊绍员表示,各级气象部门要盯紧每一次天气过程,及时、有针对性地向各级党委政府滚动提供决策服务,加强与各有关部门联动,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