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柔性执法、协同联动等举措,构建“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生态环境监管格局,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双赢。
科技赋能精准治污,构建“天空地”智慧防线
顺义区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依托遥感卫星、黑烟抓拍仪、餐饮油烟在线监测设备等科技手段,实现污染源全时段精准锁定。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平台引入AI技术DeepSeek本地化部署,污染溯源分析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PM2.5、VOCs等污染高值点识别精准度显著提高。
非现场监管成为新常态。通过用电监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等智慧平台,对1万余家企业实施“无事不扰”清单管理,2025年以来,现场检查量同比减少60%,非现场检查量增长142%。某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智慧监管既减少打扰,又帮我们快速发现问题,治污效率更高了。”
柔性执法彰显温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顺义区创新“执法+服务”模式,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将企业分为ABCDE五级匹配差异化执法频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轻微违法实施“不予处罚”。2025年办理免罚案件16件,线上指导企业整改45家次,为企业减负增效。
服务前置化解矛盾。通过“三级管家”机制和“诉求数据画像”分析,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2025年提前化解餐饮油烟、噪声等31件潜在问题。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我们组建‘政务服务管家’团队,从环评审批到危废管理全程指导,帮助企业节约治污成本超百万元。”
区域协同全民共治,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顺义区与河北三河市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平台,2025年联合开展京津冀联动执法5次,整改交界处污染问题5个。
同时,通过“生态顺义”政企互动平台、环保开放日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目前,全区2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上市企业环保合规率达100%。
下一步,顺义区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深化执法改革,既做“环保卫士”,更当“贴心管家”,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