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强化协同联动,持续夯实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基础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期待各级工会立足资源禀赋、职工需求、劳动争议矛盾焦点等,对照工作指引,补短板、强弱项,共同推动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更上一层楼,推动涉“工”领域矛盾问题化解取得更大成效。
据5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全国总工会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六部门印发《共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指引》。该指引列出了11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多部门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协作机制和具体职责,旨在进一步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协作联动合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国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发布工作指引,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联动协同机制,是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的细化深化,也是对“一函两书”制度效能的进一步巩固提升,不仅为完善“工会+”机制增添了新元素,而且为全面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提供了新支撑。
近年来,以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为突破口,工会不断为劳动者打造维权服务机制“升级版”。全国总工会一方面强化制度机制供给,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关于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涉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文件,为各级工会开展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另一方面加强工作指导,通过专题调研、机关工会干部“蹲点”等,推动工会和用工主体开展集体协商,提升集体协商工作质效。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强化相关制度机制的贯彻落实,加强工会重点工作创新和案例总结,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了不少新经验,取得了不少新成绩。
除了加强实践探索,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经验总结和成果转化,推动相关工作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比如,指导地方工会加强和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地方人大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党委、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为协同推进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实施“559”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指导地方工会加强工会工作的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智化,推动工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从不同层级加强与相关方面的会商制度,推动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重点难点问题,健全“商、调、裁、诉、援、执”全链贯通的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体系,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维护等。
当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还存在不少难点痛点。比如,随着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劳动者的需求日渐多元,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不断加强;一些用人单位不规范行使用工自主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诸如“早退一分钟被开除”、要求劳动者“秒回工作微信”等极端事件影响恶劣;劳动者权益维护呈现诉求多元化、多点化趋势,只有从源头上着手才能更彻底化解矛盾纠纷,而源头化解争议往往涉及多方面、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这些情况的存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协同性、体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会的维权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更大挑战。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度机制是基础。上述工作指引的发布,为各级工会站稳职工立场,在既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制度化、机制化、体系化、规范化夯实了制度基础。期待各级工会立足资源禀赋、职工需求、劳动争议矛盾焦点等,对照工作指引,补短板、强弱项,共同推动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更上一层楼,推动涉“工”领域矛盾问题化解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