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王志高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六部门印发《共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指引》,旨在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多为事后救济,劳动者维权艰难,社会成本巨大。建筑工人欠薪需辗转多部门,外卖骑手遇事故才知无工伤保险,女职工职场歧视取证困难。据统计,2023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达385万件,涉及408.2万人,结案金额829.9亿元,超七成案件集中于劳动合同、报酬及社保纠纷,凸显事前预防机制的迫切需求。
《工作指引》的创新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防火系统”。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如同“消防安检”,协同消除用工隐患;争议预警机制犹如灵敏的“烟雾报警器”,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用工风险;遍布基层的法律援助站点则像社区的“微型消防站”,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帮助。该系统整合分散监管力量,实现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的转变。
在新就业形态下,“防火系统”尤为关键。以外卖行业为例,平台用工灵活但风险多,如骑手超时配送、恶劣天气工作、收入波动等问题。《工作指引》特别强调要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这就像给“云端用工”装上了“智能防火网”,通过算法优化配送时间、设立极端天气补贴、建立收入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风险的前置防控。
《工作指引》充分体现“防火”胜于“灭火”理念,要求深化检察、监察与工会监督协作,形成“三位一体”监督网络。劳动检察查处重大案件,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工会发挥“安全员”作用,全方位防控用工风险。
要让“防火系统”高效运转,需从三方面着力:完善“火灾预警”,利用大数据建立行业风险地图,监控高风险领域;配备“消防装备”,简化维权程序、降低举证难度、提高赔偿标准;培养全社会“防火意识”,通过普法宣传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预防观念。当每个劳动者都成为“安全员”,权益保障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燃”。
这场从“灭火”到“防火”的转变,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它要守护的不仅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当劳动者无需疲于维权,企业免于纠纷困扰,社会减少冲突代价,必将迎来更和谐的劳动环境。《工作指引》不仅是政策文件,更是中国推进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份写给所有劳动者的“安全保障手册”。
展望未来,随着“事前防火”理念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将呈现全新局面:风险防控融入企业管理,权益维护贯穿日常,和谐劳动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亮丽底色,诠释高质量发展中经济与民生并重的内涵。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