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创新驱动文旅融合 加速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王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指示精神,成都提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为成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文旅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示范。
业态升级
提供独具魅力的“天府体验”
成都是四川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城市旅游竞争力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作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成都旅游业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成都正以创新为引擎,通过文化焕新、业态升级和服务优化,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三大维度,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正加速迈向世界级文旅名城,为全球游客提供独具魅力的“天府体验”。
一是文化焕新,激活千年基因。成都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传统民俗焕新,都江堰放水节将古法祭祀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再现截流、围堰、放水等历史场景,将水利智慧展演打造为沉浸式文化盛宴,吸引游客数万。文旅演艺赋能,热浪飞行银河左岸音乐节创新推出以无人机矩阵编队和AR互动形成跨界艺术表达,吸引超6万观众,其中外地游客占比87%,带动文旅综合消费高达1.2亿元。消费场景创新,崇州油菜花田、龙泉山桃花林等区域,推出“花田围炉火锅”“低空飞行赏花”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645%,带动民宿预订率超80%。
二是业态升级,构建多元体验。成都已形成“观光+度假+专项”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拥有93家A级景区、196家博物馆及10万种文创产品,蜀绣、竹编等“成都礼物”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多元模式丰富游客体验。“新旅游·潮成都”“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数字尖端”“天府绿道”等一批文旅新场景催生。建成演艺类场馆(所)185个,2024年开展各类演出超2万场,带动消费约63.5亿元,“跟着演出来旅行”的“演艺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三是服务优化,提升游客体验。持续做好旅游产品售后服务工作,开展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等行业示范。推行“消费冷静期”“先行赔付”等创新惠民举措,加速提升涉旅投诉处理效率,游客满意度持续提高。实施旅游“信用+”工程,制定诚信景区等系列标准,评选一批诚信景区、酒店、旅行社,推进“博物馆文字友好”提升行动,对文字信息开展适老化与儿童友好改造。
机遇挑战
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当前,成都旅游业正处于总体趋势向好、消费需求具备、转型发展迫切的关键期。
总体趋势向好。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纵观我国旅游产品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政治接待到市场化运营、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当前,成都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从快速扩张期向品质提升期转变的关键阶段。
消费需求具备。2022年成都市人均GDP突破1.6万美元,标志着旅游业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按照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将会呈现加速转型升级,意味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到转型提质期的关键过渡阶段。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品质需求升级,追求更高标准的服务体验;二是文化需求深化,期待更具内涵的文旅产品;三是体验需求多元,向往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体验。
转型发展迫切。受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影响,旅游消费形成“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的阶段性趋势。新形势下,成都旅游产品在三个方面还存在短板。一是产品结构失衡,大熊猫文化、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等核心文化IP,未能成功转化为高层级有影响的旅游产品。二是供给质量不高,旅游产品呈现“点强线弱”特征,未能激发游客消费潜力。三是品牌影响力有限,重点品牌培塑不够,对重点旅游品牌内涵阐释、特色挖掘、宣传营销等方面力度不够、手段不多。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须突破传统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产品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单一景点建设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发展路径
构建创新驱动的旅游产品体系
在全球文旅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成都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在于构建创新驱动的旅游产品体系。基于“文化自信、以人为本、国际视野、市场导向、跨界融合”五大原则,需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创新机制,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精准管理,整合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多层次、全领域、特色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矩阵。
优化供给结构,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高能级旅游品牌体系,打造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游、大熊猫生态文化游、古蜀文明探源等为代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主题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针对入境游客需求特点,重点推出“熊猫之都体验之旅”“天府文化发现之旅”“山地户外探险之旅”“美食美酒品鉴之旅”“医学养生健康之旅”“动漫电竞潮玩之旅”六大主题产品,丰富国际化产品供给。全面推进景区、酒店国际化改造升级,打造低碳环保示范酒店,优化入境签证便利化服务,提升重点区域多语种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化旅游支付体系和国际化旅游信息服务网络。
强化要素整合,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坚持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将天府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大力发展美食旅游、文博旅游、旅游演艺等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构建高效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国际旅游枢纽功能。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旅发展,提升文旅设施数字化水平,培育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优化整合“云游锦官”、掌游成都、“文化天府”公共文化云等数字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和体验感。深化区域旅游协作发展,通过旅游风景道建设串联沿线自然风光、历史建筑、民俗村落等特色资源,带动沿线相关旅游要素发展,构建区域旅游环线,形成规模效应。创新打造“美食+旅游”“赛事+旅游”“演艺+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
精准对接需求,实现产品供需高效匹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品周期互补。积极开发反季节性旅游产品,延长产品销售时间,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文旅、体育文旅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推出沉浸式演艺、AI智慧旅游等旅游消费场景,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加速产品更新升级,精心设计开发、更新升级换代旅游产品,提前培育并及时推向市场,不断吸引原有客源市场、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加强精准营销推广,实施精准营销计划,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擦亮成都文旅金字品牌,持续提升“熊猫之都”“天府之国”等核心品牌价值,重点培育大熊猫、都江堰、杜甫草堂等文化IP,打造都市休闲游、蜀道文化游、大熊猫研学游等区域旅游品牌,提升成都旅游显示度、识别度。创新城市形象推广方式,突出“巴适安逸”烟火气和“创新活力”精气神的双重特质,不断提升成都文旅IP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策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爆款活动及营销话题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