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近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诊多例持续高热、肺炎的患者,多数都有接触鹦鹉、鸽子等鸟类的病史,甚至有患者因呼吸衰竭住进ICU。专家提醒,鹦鹉热像流感,但更为凶险。其不仅可以通过鸟类传播,还可能潜伏在鸡、鸭、鸽子甚至宠物店中。
感染途径多样
专家介绍,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因最早在鹦鹉体内发现而得名。但实际上,不仅仅是鹦鹉可能携带病原体,鸡、鸭、鸽子等禽类以及猫、狗等部分哺乳动物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鹦鹉热的感染途径多样,养鸟爱好者、禽类加工人员、菜市场摊主、兽医等都是感染鹦鹉热的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清理鸟笼、接触病禽粪便或羽毛时,可能吸入含病原体的尘埃而导致感染。
除了呼吸道吸入外,皮肤伤口或黏膜直接接触病禽分泌物、排泄物,也是鹦鹉热的感染途径之一。在宠物店、菜市场、养殖场等环境中,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扩散造成间接传播。
早期症状类似流感
需要注意的是,鹦鹉热早期症状类似流感,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最长可达45天。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烧(可达40℃)、寒战、肌肉酸痛以及剧烈头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
专家特别提醒,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相比,鹦鹉热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早期没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肺炎、心肌炎甚至多器官衰竭。
在治疗方面,由于鹦鹉热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不敏感,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是首选药物。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疗程通常为10-14天。
注意避免接触活禽
如何预防和避免感染鹦鹉热呢?专家提醒,养鸟人士应做好定期消毒,将鸟笼置于通风处。在清洁鸟笼时应当戴手套、口罩,避免干扫羽毛或粪便。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也要注意避免接触活禽,尤其是在菜市场、养殖场等场所。食用禽肉前需彻底煮熟,砧板生熟分开使用。
此外对于禽类加工人员、兽医等职业暴露者,专家特别指出,其在工作时应当穿戴防护装备,接触禽类后彻底洗手。同时,发现病禽要及时隔离并上报。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张旭凡
上一篇:我省下周高温来袭
下一篇:做好幼小衔接 点亮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