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的石林县,石头缝里满是绿色。西街口镇芭茅村的紫皮蒜迎来采收季,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丰收画卷。小小的紫皮蒜,正成为芭茅村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紫皮蒜采收的同时,人参果移栽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芭茅村,曾经贫困的村庄,近年来不仅在石头缝里种出质优价好的人参果,还种出了享誉滇中的紫皮蒜,加之“彝族大三弦之乡”的美誉,乡村振兴三部曲已经谱成。
人参果助力经济蝶变
5月13日,在芭茅村现代育苗中心,科研人员正忙着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今的芭茅村,是当地优质人参果核心产区之一,在石林县人参果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多年前,这个距离石林县城48公里的村庄,被列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石林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芭茅村是典型的彝族、汉族杂居村,辖芭茅、路花2个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仅21.53平方公里。这里土壤贫瘠,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防汛抗旱能力薄弱,受自然环境限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严重依赖农业。近年来,芭茅村积极发展人参果产业,为村民致富打下了产业基础。
“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海拔特别适合种人参果,种出来的人参果产量高、色泽美、口感好、质量佳,获得广泛好评,大片石头山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人参果种植大户黄海平说,人参果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
黄海平家有30余亩人参果地,但在村里算不上最多的。他说:“村里很多人参果种植大户种了七八十亩,收入可高了。”目前,全村90%以上农户都以种植人参果为生,人参果种植面积超10000亩,年产值在1亿元左右。
紫皮蒜促进增收致富
眼下,芭茅村的人参果移栽工作还在准备中,但紫皮蒜已到了采收时节。
芭茅村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不仅适合人参果生长,种植的紫皮蒜更是个大瓣肥、汁浓味辣、耐贮存,深受市场青睐。这里每年9月开始种植大蒜,次年3月起开始分茬采收蒜苗、蒜薹、紫皮蒜等农产品,极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目前,芭茅村的紫皮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种植户陈德志一家便是最好的见证者。近年来,大蒜价格稳定、产值颇高,让他有了扩大种植面积的底气。今年3月,陈德志家每亩地蒜薹产量达400公斤左右;如今,紫皮蒜成熟,品质上乘的收购价每公斤8元至9元,粗略估算,一亩地的产值能达到1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芭茅村紫皮蒜种植面积约900亩,预计产值达900万元,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紫皮蒜产业还能解决500余人的季节性务工需求,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
村民张美仙说:“紫皮蒜在种植和采收时节需要大量人力,与芭茅村相邻的陆良、师宗等地的人都会赶来务工。本村村民在照顾家庭之余,通过参与大蒜种植和采收工作,一天能挣一二百元。”
大三弦奏响幸福乐章
作为一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山区村落,芭茅村还是彝族大三弦之乡。
毕光明是当地大三弦的代表性工艺传承人。他专业制作和销售大三弦、小三弦,让三弦这种彝族特色乐器奏响更多幸福乐章。
彝族撒尼人能歌善舞,三弦是撒尼人的民族音乐之魂。如今,三弦在石林、宜良、陆良等地广泛流传。毕光明的三弦,也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走向了滇中地区。
“三弦有大有小,最大的135千克,弦筒直径137厘米,小三弦全长91厘米,弦筒直径50厘米。小三弦方便携带,音色清脆,大三弦声音浑厚雄壮,弹奏起来可震动山谷。”毕光明说,2005年,“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芭茅村彝族大三弦之乡”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入第一批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林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彝族(撒尼)大三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当地拥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工艺传承人,具有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站在芭茅村高处,三弦响起的时候,隐约可以看到万亩人参果的丰收景象,也似乎可以闻到紫皮蒜的辛香,还能听到乡村的幸福乐章。这里,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幸福洋溢。
记者赵书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