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郭 屿
我国听力残疾人超2780万,且随老龄化进程规模持续扩大。今年3月起执行的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政策,让一些地方的人工耳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价格降幅高达75%,这也让无数听障患者及其家庭看到希望。
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极重度耳聋的关键手段,通过电信号刺激听神经建立听觉通路,帮助患者重拾听力、融入社会。过去,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令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如今,集采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治疗。
为保障集采中选人工耳蜗的质量,药监部门严格监管,推进集采中选产品的追溯管理,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并监督企业全面排查风险隐患,确保了患者能够用上质量可靠的人工耳蜗。除此之外,此次人工耳蜗集采政策的实施,还丰富了产品种类,集采中选产品覆盖临床常用国内外资主流品牌,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植入人工耳蜗只是听障患者康复的第一步。术后开机、调试与系统言语康复训练缺一不可。目前,康复领域仍存诸多难题,如成人语后聋群体缺乏适配职场需求的康复项目,成人语前聋群体迫切需要能整合听觉与视觉沟通方式的康复师,老年患者难以获得持续、体系化康复支持等。
破解这些难题,需多方协同发力。可通过推动社区“康复驿站”建设,提升康复服务可及性;借助科技开发人工智能语音教练,辅助患者矫正发音。针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专业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还应强化耳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大对医疗机构软硬件投入。
人工耳蜗集采政策是国家对听障群体的暖心关怀。唯有不断完善术后康复体系,才能让听障患者真正拥抱有声世界,重获生活的美好。
上一篇:“上天入海”,换个方式“看”电影
下一篇:谨防授课变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