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设在张江科学会堂的2025年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会场,被铺天盖地的“好问题”包裹——它们有的像灯谜一样被挂在布条上,有的被灯光打在地面上,总有一个会引人驻足思考。这些“好问题”是从第一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中精选出的500余个“科学之问”,涵盖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态环保和基础科学四大板块。展示并非提问的终点,经由专家两轮筛选,市科委将对最终选出的18个好问题进行孵化——邀请提出问题的青少年与科学家一起寻找答案,甚至予以立项支持。创新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上海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在点亮科学之光的同时,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500选18”有多难?好问题一眼被看见
为什么要孵化好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章文峻说起了一段由“一根意大利面为何不能断成两截”引出的科学佳话。这个曾难倒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问题,最终引导后人发现了材料中的“弯曲波”与“回弹波”现象。“当人们注意到一些自然界或生活中的新现象,自然就会产生疑问,许多推动科学进步的发现就是从一个不起眼的问题起步。”他说。从500个问题中选出18个好问题有多难?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封松林说:“其实不难。好问题就像金子,只要在那儿就能被看到。”参与评选的8名专家尽管学科背景不同,但选出来的好问题重合度相当高。比如,所有评委都对“引力波是否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问题赞赏有加。封松林说,这个问题涉及引力的基本物理特性,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值得深挖。欣喜于孩子们的好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厚说,问题就像一束光,屏蔽多余信息,直接照亮重点,同时从打光的角度、光斑的大小等方面亦能看出提问者的思考深度。伤心的眼泪和幸福的眼泪是一样的吗?黄蜂群为什么不会发生踩踏事故?手被烫伤为什么会先缩手再感觉到疼?……参与征集、评选好问题的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虞海洲对来自孩子们的有趣提问念念不忘。他说有些问题一看到就会记住它,甚至有让人一探究竟的冲动。在他接触的学生中,有不少就是从小被一个问题“点燃”,从而走上科研的道路。
打造好问题平台,鼓励大家一起来提问
正如难倒费曼的意大利面,一个好问题往往会牵扯出一连串的好问题,提出问题从来不应是好问题的终点。市科委科普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提问对创新意义重大。在征集好问题的基础上孵化好问题,为其匹配相应资源,让大手牵小手一起继续追问,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传递科学精神,还能以问题启迪创新,让提问与发现“双向奔赴”。
在多年从事科学教育的虞海洲看来,这种做法无疑将极大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点亮更多创新头脑。对孩子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书本,提问的空间十分有限,因为答案已经有了。后续更多好问题将迸发于实验室,诞生在动手做的实践中。
在这个任何地方都能连接入网,任何答案看似都能“一键获取”的时代,更需要以问题驱动引领科学的发展。然而,谁也不知道灵感何时来敲门,也不知道它会造访谁的脑袋。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透露,他们正计划打造“好问题”平台,无论何人、何时、何地,只要想到一个好问题,就能将它投到平台上来。未来在上海,提问将变成一件全民参与的事。
原标题:上海全城海选提问,18个青少年“科学之问”将被立项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