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进行解读。《方案》要求,到2027年,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12百亿亿次的浮点运算。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建成12个左右重点行业“产业大脑”,争创400家以上“晨星工厂”、25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
尚青龙 青岛报道
全市算力总规模
2027年达12EFLOPS
《方案》以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目标,到2027年,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有力,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12EFLOPS(即每秒12百亿亿次的浮点运算),智能算力占比达到40%,存储总量达到10EB(艾字节),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9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同产业深度融合,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2%、76%,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转型,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加快建设。
12个重点行业
力争建成“产业大脑”
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未来产业等高端领域,大力提升青岛市数字技术策源能力。支持平台经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安排8项以上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布局建设4个以上平台经济集聚区,加快移动支付、跨境电商等领域开放合作。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领域,深化“工赋青岛”行动,力争建成12个左右重点行业“产业大脑”,争创400家以上“晨星工厂”、25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推动600家企业完成试点改造任务,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在线研发、数字金融、智慧物流、在线检测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争取每年打造1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全面提升数据贸易国际竞争力。农业领域,谋划打造数字农业新场景,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70处以上。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与电商深入融合发展。海洋领域,聚焦港口、海洋生态等垂直领域,布局一批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80处以上新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
创新数据价值化发展。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推动数据地方立法,研究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措施,探索扩大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应用范围。培育一批数据要素企业,推动数据富集企业向数据资源企业转型发展。持续开展以数招商,做大做强数据要素产业园。围绕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海洋生态等领域,持续开展“数据要素×”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适度超前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基础网络方面,加快5G-A和F5G-A“双万兆”试点部署及应用,推进“双万兆社区”“双万兆园区”试点,加快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基础算力方面,统筹优化大中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算力发展,打造一体化算力省级核心区,积极融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体系。数据流通方面,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隐私保护计算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以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为代表的数据流通设施,打造5个重点行业的跨区域、跨行业数据流通利用场景。
本方案是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分三年实施。下一步,各有关责任部门将凝聚形成最大工作合力,对照目标任务,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一是发挥数字青岛建设专项小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目标化、责任化、清单化推进机制。二是统筹政策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实数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发展。三是加大育才和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不断提升城市数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