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新华社成都5月15日电五月的川西平原,金黄的麦浪翻涌。在成都市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内,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年轻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小春作物种子入库工作。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自2024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承载着守护农业 “芯片”的重要使命。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走进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核心区域,记者看到智能机械臂正抓取种瓶,把种子送入恒温恒湿的存储空间,根据保存需求,它们将存入零下4摄氏度的中期库或零下18摄氏度的长期库,实现最长50年的“生长暂停”。
“中心库配备了先进的数控系统,可实时监控库内温湿度、氧气含量等数据。”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执行主任李俊介绍,为了适配数字化农业技术,队伍中“90后”占比超过一半,这些年轻人不仅熟练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更承担着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工作。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工作人员苏国钊正在检查储存的种质资源。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嘀”,身边的“95后”工作人员苏国钊手持扫码枪对准种子瓶口的二维码,种质名称、采集时间、特性描述等信息便在系统中呈现。他介绍,这是入库的最后一道检测流程,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决定后期应用是否成功,像他手中的种子,具有抗赤霉病基因,可用于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
李俊说:“这里就像一个‘基因银行’,为防止将来某一物种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科研人员会先将各物种的‘种子’收集起来,经过特殊处理后放到中心库内保存,待将来需要时,再将其取出培育。”
据了解,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设计容量达188.4万份(剂),涵盖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截至2025年4月,植物种质资源库已收纳4000余份种质资源,另有2万余份种质资源正在完成信息录入、特性鉴定等入库程序。
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不仅是种质资源的 “保险箱”,还是种业创新的“孵化器”。在分析和应用方面,中心库的科研人员已对1000余份核心种质资源进行了精准鉴定,对甲着小麦等特色资源进行了遗传解析;利用测序技术,公开了小麦近缘属种偏凸山羊草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为生物育种和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材料支撑。
除了冷藏保存,更多的种质资源正散落在四川省内各地进行活体种养保存、繁殖更新。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这里的“80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崔成正抢抓农时,收集大地上成熟的油菜研究材料。
俯瞰油菜花期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据介绍,园区内种植了4万多种油菜研究材料,每年花期科研人员会针对不同材料进行人工杂交,在收获期选择当年的特色油菜资源送入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长期保存。
“想得到一个能达到全国推广水平的油菜品种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不断搭配不同种质资源。”崔成告诉记者,像重大突破性品种“川油36”,就是经历了老中青农科人不断地接续研究,才创新出的高产、高油、抗病、宜机收且饲油两用的高经济价值品种。
从智能机械臂精准存取的低温库区,到烈日下弯腰采集种子的试验田;从年轻技术员专注比对的检测台,到分散在省内各地的杂交育种圃……四川的各个角落,都涌动着守护种业根基的青春力量。
“历史上每次品种大的突破都离不开关键种质资源的成功应用,我们团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育成的突破性小麦品种‘川麦42’‘川麦104’,实现了西南小麦产量历史性突破。”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主任杨武云表示,种质资源是面向未来的农业科技创新密码,多保存一份种质资源,就是为子孙后代多保存一份宝贵财富,也为明天育种和品种突破多提供一份可能。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