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潇潇
普惠金融肩负着让金融服务广泛惠及中小微企业、涉农主体以及普通居民的重要使命。作为连接金融活水与经济末梢的关键纽带,发展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另一方面,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普惠金融成为银行“必答题”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增资扩面,加强普惠大众和服务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已上升为银行发展战略,成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和“必答题”。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参与普惠金融的普及工作,在普惠“前线”稳扎稳打。以深圳为例,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较年初新增超100亿元;普惠贷款户数5.72万户,较年初增长2866户。
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贷款余额1807亿元,近5年平均增幅为65%,服务普惠贷款客户近5万户,贷款利率连续3年阶梯式下降。
作为首家试点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自成立起就肩负普惠金融的重任,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等传统银行难以触达的群体,与传统五大行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服务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的“微粒贷”开创了银行业纯线上信用贷款先河,推动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上线10年来,“微粒贷”累计服务客户超7000万,其中约18%为“首贷户”,超七成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
同时,为契合小微经营的周转资金使用特点,针对“微粒贷”存量客户中的小微经营类客户,微众银行还推出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线上个人经营性贷款——“微户贷”。截至目前,“微户贷”累计服务小微自然人客户超46万,76%的单笔借款成本低于200元,有效降低了小微群体的资金周转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微户贷”客户中,70%系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基础民生行业客户;25%为无人行经营性贷款记录的“首贷小微客户”。“微户贷”切实以金融“活水”激发了小微经营类客户的经营生产活力。
数字技术破解普惠金融难题
当前,普惠金融已经逐步向数字化迈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微众银行进行了一些前沿探索。
比如,“微粒贷”便捷体验的背后,是基于创新IT技术和大数据风控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在创立之初,微众银行就搭建了首个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保证了微粒贷实现了全天按秒级响应客户需求。
此外,目前火热的AI应用,微众银行也已实现了系统化能力。整体来看,微众银行构建起AI基础设施、AI应用、AI治理三个层次的AI系统化能力。在基础设施层面,微众银行自研了算力可调配、模型可插拔、成效可度量、模型资产可管理的AI工程化平台,支持DeepSeek等主流开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
在应用层面,微众银行已成熟应用分析型AI赋能精准营销、风险评估、智能运维等多个业务场景。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微众银行又孵化出智能创作平台、智能坐席辅助、智能尽职调查报告生成、智能编码助手等多个应用案例,有效提升了办公效率与员工体验、优化客户服务流程。
目前微粒贷已将AI能力应用在客服领域。借助AI能力,微粒贷实现仅600人规模客服团队覆盖7000多万客户需求。同时,为了提升服务品质,AI质检每天覆盖数万条语音对话,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
“大数法则”平衡风险管控
当普惠的触角不断延伸,范围不断下沉,银行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做好客户定位,在做好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和风控水平。
当前,普惠金融的风险图谱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领域,而随着服务对象的下沉,操作风险、欺诈风险、场景风险等新型风险因素日益凸显。
微众银行优势在于技术、效率和长尾覆盖,但在资金成本和客群风险上有所受限。谈及风控,微众银行副行长黄黎明表示,该行的风控逻辑一直以来都很清晰——按照“大数法则”,尽可能多地覆盖长尾客群。
展望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将更为“量”“质”并重,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服务质效,从单一信贷支持转向综合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普”与“惠”的有机统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