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学林新语】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从北京大学退休后,来到复旦大学。他利用出土简帛文献诠释今本《老子》。《老子》今本第十三章有“宠辱若惊”一语,这也是成语“受宠若惊”的来源。但裘先生通过对郭店《老子》简的研究,发现这个“惊”字其实是“荣”字的误读;这句话是与同一章里的“贵大患若身”相对应的,后者意为“把大患(实指死)看得与生一样可贵”,“宠辱若荣”的意思则是“把辱看得跟荣一样可贵”。这或者也可诠释裘先生的学术精神?在“古文字”被当作“死学问”的年代里,裘先生不以为意,仍然孜孜不倦做研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人们躲进防震棚,而裘先生一灯独持研究古文字。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虚怀若谷,从不文过饰非。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官网上有裘先生2018年发表的一篇声明,说自己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裘先生在自己的著述里也做过这样的表达:“在文史研究中,随着最新史料的挖掘和发现,过去一些考据类的文章结论常常会被证伪,这个情况是学术研究中常会碰到的。发现自己的文章中有错误,自己理应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以免贻误。这是做学问的应有态度。”
◎裘锡圭先生将仅有高中文凭的三轮车夫蔡伟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博士生,时在2009年4月。此前,蔡伟就向裘锡圭写信求教一个古文字的问题,后来又写信解决了裘锡圭文章中一个久未有答案的问题。裘先生赞赏这位年轻人不计功利的治学精神,想办法把他安排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参与整理研究工作。经过考察,裘锡圭为蔡伟争取到了考博士的机会,蔡伟的人生之路就此获得了改变。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说:“尤其是对一心向学的年轻人,裘先生不论对方是谁,都会倾心相授,倾心相助。对那些困境中还努力问学的人,他更是会想方设法帮一把。”
(作者:周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