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旱塬结“金果” 选对产业奔富路
创始人
2025-05-07 10:41:53
0

来源:农民日报

春日的宁夏同心县,日光和煦。在下马关镇五里墩村设施农业基地103号大棚里,紫色小花下挂满了金灿灿的人参果。50岁的马其才手脚麻利,半蹲行走,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两大桶人参果。“一冬辛劳后,品尝到了收获的甜蜜。”这个曾经“风吹石头跑,春夏无绿草”的旱塬,如今正用“黄金果”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困局:“种啥啥不长”

站在下马关镇高地上远眺,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土地浇不上水,种啥啥不长”。当地老百姓要么外出务工,要么放羊,种地收成只能看天,增收难、收入低、生活苦。“以前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还能收点庄稼,挣个100多元。年景不好的时候,连点好草都收不上,更别说粮食了。为了养几只羊,起早贪黑、翻山越沟,苦不苦?干过的人都知道。”五里墩村村民刘学强深有感触地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同心县面对这道题,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心骨”。县委、县政府多次深入调研发现,虽然下马关镇自然条件恶劣,却也有自身优势:地处北纬37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生长,而且品质特别好。这样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为人参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但就算是拥有这样的优势条件,人参果的种植也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当镇上决定引进人参果种植时,许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尝试。毕竟,人参果是一种娇贵的作物,对温度、水分等条件要求极高。旱塬上阳光照射时间长,土地硒砂含量高……下马关镇在产业推广初期,还面临着很大阻力和困难。

破局:“打个样,带头干”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镇上请来产业专家和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对当地的土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适合人参果生长。同时,政府还出资建设大棚,鼓励脱贫户和监测户自主经营种植。“借助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023年起,我们在全镇建起1600余个大棚。种番茄、栽辣椒,各村忙得热火朝天。五里墩村的土质气候都合适,却没几个人敢试种人参果。”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说,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所得收益全部归种植户所有。即便如此,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好多人还在观望。

为此,村上决定给大家“打个样,带头干”。刘学强就是其中之一。“这人参果娇贵得很,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水浇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那段时间,我天天在大棚里转悠,半夜起来看温度是常有的事儿。”刘学强说,“自己一度怀疑,几个塑料片子,箍了一个棚子,再种上几棵苗子,半年就能挣几万元?”但每有困难时,县镇村领导和技术人员都会出面帮忙。慢慢地,他学会了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昔日放羊娃,变身现代化农民。刘学强依靠敢干和科学种植,不仅把娇贵的人参果种活了,还种好了,当年一棚赚5万元,引起轰动。之前上门都请不动的五里墩村村民,今年抢着种。

在这样的示范带动下,下马关镇进一步通过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模式、农投托底收购模式等机制,确保了农户的收益稳定。在技术方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农户+专家+农技人员”等链式推广服务模式,解决农业发展“散、弱、小”问题。市场推广方面,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让人参果走进千家万户。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人参果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在水资源的管理中,下马关镇通过引进红寺堡扬黄水利工程引黄河水、推广滴灌与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及冷藏库、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精准水肥调控等技术措施,破解了设施农业缺水难题,为当地人参果特色产业消除了障碍。

50岁的马其才和刘学强都是2024年第一批“敢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人。马其才大字不识几个,采收期每晚在电商直播间叫卖人参果。这个十几年前从张家塬搬迁而来的生态移民,此前靠打工谋生,2024年却借着种植一棚人参果达到人生新高度:以前买水果吃,如今自己种;以前外出挣工钱,如今自己做老板雇人干活儿;以前农闲晒太阳刷视频,如今农忙迎客户忙发货……今年,他一口气种植了3个大棚的人参果。如今,“同心人参果,甜自下马关”已经深入人心。

蜕变:让旱塬“生金”生生不息

通过这几年的攻坚,同心县在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巩固壮大芦笋、枸杞、菌菇、马铃薯和肉牛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一园区五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户收入双丰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其中,人参果产业的迅速崛起尤为亮眼,成为下马关镇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马关镇按照“全镇统筹、跨村共建”的思路,采取“市场驱动+农户主导+政府保障”的模式,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强镇兴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举全镇之力促成资源共享、项目共育、发展共赢的新格局。如今,1200多户脱贫户从设施农业大棚里种植的人参果、小番茄、辣椒中见到了效益,获得了收益,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生活更甜了,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朴素道理。

“我现在一棚的收入抵上那时候四五百亩旱地的收入,抵上100来只羊的收入呢!”刘学强感慨地说。更可喜的是,全镇涌现出像马其才这样的“新农人”群体。在五里墩村设施农业基地举办的特色农产品人参果宣传推介活动中,马其才、刘学强和村民们聚到一起,参加人参果采摘大赛,观看精彩节目,与现场电商企业、网络达人、快递公司讨论如何让同心县人参果名气再大一点、到消费者手上的速度再快一些。过去多数时间忙着照顾家庭的农村妇女苏厚琴和姐妹们,在当地妇联组织下,到大棚观察人参果果形、颜色,钩织出了逼真的人参果形象文创产品,引得众多村民围观购买。

下马关镇通过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等成功经验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为了让旱塬持续生金,未来同心县将继续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他们计划进一步借助“直播带货”“订单农业”等新业态,让这颗“黄金果”走进更多的家庭,成为全国消费者餐桌上的健康首选。同时,他们还将继续巩固壮大传统产业,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没有文案,但把最美的文章写在大地上;我们没有流量,但乡亲们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流量。”杨明和村民商量:引进人参果深加工项目,让产业链再长一些,产品附加值再高一些,就业渠道再广一些,乡亲们的日子再红火一些,让更多“黄金果”甜润百姓心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华解读】房贷又降了!一揽子... 转自:新华财经新华财经北京5月8日电(记者高婷) 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大金...
劲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亿元... 本报记者肖伟随着休闲零食行业加速向健康化与高端化转型,风味小鱼制品作为“国民零食”,正成为消费升级与...
公积金贷款100万元,30年可...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金磊)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宣布降息降准,同时...
口腔癌新发病例逐年上升 健康生... 转自:南京晨报 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病率高而被人所熟知。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
欧洲三大股指收盘全线下跌 德国... 转自:财联社【欧洲三大股指收盘全线下跌 德国DAX指数跌0.58%】财联社5月7日电,欧洲三大股指收...
央行:连续六个月扩大黄金储备! 5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公布2025年4月末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截至2025年4...
南京“融老师热线”举行家长培训 转自:南京晨报 记者 徐海兵 摄 晨报讯(通讯员 周秋红 唐宁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宫颈癌术后13年复发,专家提醒... 转自:南京晨报 近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一病区成功为一位宫颈癌根治术后13年复发阴道残端癌...
手术室里的“飞盘侠” 转自:南京晨报 2025年元旦零点的钟声敲响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手术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巡...
牛首山工会开展户外太极瑜伽培训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谢元凤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端木)近日,牛首山工会举办“芳...
玩转重庆,这条Artwalk路... “五一”假期,重庆“热力全开”,再次成功跻身“五一”假期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TOP10。面对传统网红打...
劳动者之歌 | 全国劳模王飞:... 北疆新闻呼和浩特消息(记者 李艳红)“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工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
国内首个地下四层“T型互通立交...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周勉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全长2.37公里的快速路不...
过期药危害大 定期对家庭药箱“...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日益提升,家庭药箱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标配”。然而,在看似便利的背后,却隐藏着...
子宫内膜息肉一定要处理吗? 转自:南京晨报 随着女性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定期妇科体检成了女性的首要选择。近日,黄女士忧心忡...
央行、证监会发文支持科技创新债... 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讯 (记者韩昱)中国人民银行5月7日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
阅北疆 品书香 | 内蒙古出版... 效果图新华融媒消息(杨净毓)5月15日至19日,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长春启幕。内蒙古出版集团作...
“五一”假期安徽12315平台... 星报讯 5月7日,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五一”假期投诉举报咨询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省...
黄葛树之恋 □王文玉 老屋窗外的黄葛树,每逢“五四”前后,绿了整整一年的叶,就魔幻似地变成了金色! 我是怎样眷恋...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 有效激发企业... 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韩昱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