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恐怖主义的“风暴眼”之一。“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俾路支解放武装”、克什米尔地区极端武装等恐怖组织的活动,使得恐袭阴影长期笼罩着这片土地,区域反恐合作却在“多重枷锁”影响下步履维艰。长期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南亚反恐合作,破局之路仍然漫长。
长期以来,南亚恐怖主义威胁存在三个特征。第一,恐怖主义与地缘问题交织。最典型的例子是,克什米尔问题中的领土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恐怖和极端思潮的扩散。同时,由于恐怖组织时常在南亚区域进行跨境行动,一些国家选择实施跨国反恐行动,引发了围绕主权、管辖权等问题的争端。
第二,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矛盾交织。南亚恐怖主义兼具宗教极端主义与分裂主义的“双重底色”,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战争催生了南亚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思潮,“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又加剧了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俾路支解放武装”“信德革命军”等民族分裂势力长期谋求独立,下辖武装组织在国内针对外国人展开无差别袭击,造成大量伤亡。
第三,国内问题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交织。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国内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削弱了其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和效果。同时,域内恐怖组织相互勾连、相互竞争,并以南亚为据点向全球发展,导致各国反恐的难度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南亚恐怖主义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仅凭一国之力很难彻底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加强区域反恐合作才是合理做法。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南亚区域反恐合作面临重重阻碍。
首先,地区主要国家战略互信缺失。印巴矛盾是影响南亚反恐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分歧严重,多次就反恐问题相互指责,加上印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两国战略互信难以达成,区域反恐合作机制自然难以落地。
其次,国内问题削弱反恐努力。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在国家治理上面临诸多问题,发展问题长期存在,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相对缓慢,社会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根除,恐怖和极端主义思想对民众的吸引力也将继续存在。国内问题还可能导致矛盾冲突外溢,演化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可能给恐怖组织提供喘息的机会。
最后,域外大国长期介入造成复杂局面。美国曾以反恐为名长期利用巴基斯坦,直接导致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恐怖主义联动效应的产生。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间接助长了恐怖势力,从阿富汗撤离后留下的部分安全真空也被一些恐怖组织抓住机会填补。从冷战结束至今,南亚恐怖主义威胁不降反升,美国难辞其咎。
南亚的区域反恐合作困境,绝非域内国家和国际社会希望看到的。各国若能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恐怖主义威胁,不仅能使其国内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还能为地缘争端的协商解决创造条件。加强南亚的区域反恐合作,可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印巴阶段性和解。印巴两国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不在于军事冲突,而在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印巴更长久地坐在谈判桌前。唯有双方取得一定程度上的和解,才能形成反恐合作的共识。
二是摒弃恐怖主义工具化。各国不能将恐怖主义作为地缘博弈的工具或借口,唯有如此,相关国家才可以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反恐机制下实现进一步合作。
三是处理好各自国内问题。不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反恐就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南亚各国应努力调整国内政策,以“去极端化”为抓手,形成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区域反恐合作奠定良好的国内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全球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南亚诸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南方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应因恐怖主义问题陷入内耗乃至冲突当中。域内国家应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突破传统矛盾的掣肘,开辟南亚反恐合作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共谋发展前途。(作者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涉外安保学院境外安全风险管理教研室主任,国家安全战略与反恐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