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破楚军,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楚国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在之后百余年间不断派兵北上,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这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然而国小力弱的宋国却出面“调停”,并主持了两次主持弭兵会盟,结束了晋楚之间的战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代表中原诸国
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固然给两国带来了影响,但中原诸国也深受其害。晋国是北方大国,而楚国是南方大国,双方的战场几乎完全处于中原诸国境内。这些小国不仅要承担战争带来的灾难,而且还要面临大国的威胁。如果投靠晋国,就会受到楚国的攻打;假如投靠楚国,就会遭到晋国的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诸国都希望结束这场晋楚之战,而宋国就成为了他们的代表。作为微子的后裔,宋国的爵位最高,为公爵,另外宋国执政华元、向戌在晋、楚两国颇有人缘,因此由他们出面是最恰当的。于是在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主持了两次弭兵会盟,规定各国之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
二、晋国内忧外患
晋国毕竟是大国,完全可以不理睬宋国的“调停”,可是它为什么也积极支持呢?原来晋国当时面临着严重的内外问题。先说内部,此时的晋国君权旁落,国君的权势很小,大权落到了卿族之手。最初晋国的卿族主要有十一个,他们之间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到了公元前550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
晋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除了与楚国作战外,西边的秦国也不消停,时常与白狄进犯晋国。因此,此时的晋国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境地。外有强敌袭扰,内有诸卿内斗,在这种情况下,晋国也希望能够停止战争,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所以,晋国对于宋国提出的弭兵建议表示支持,这就是弭兵会盟提供了基础。
三、楚国也想和平
晋国希望和平,楚国也不例外,因为长期的争霸战争给其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在晋国的帮助下,楚国在东部还出现了一位强敌,即吴国。起初的时候,吴国的经济文化是非常落后的。为制衡楚国,晋国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之后,申公巫臣向吴国传授了不少军事技术,“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之后,巫臣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了吴国,晋国不遗余力地帮助吴国发展,“凡中国之长技皆与吴共之”。之后,吴国迅速崛起,成为楚国的劲敌。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希望能够暂时停止与晋国的战争,能够专心对付吴国。所以,当宋国提出“弭兵会盟”的建议后,楚国对此也表示支持。最终,诸国先后两次会盟,实现了短暂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