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是关于宇宙起源的主流科学理论。
这个理论仅仅是一种猜想吗?它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
20 世纪初,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22 年,俄罗斯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通过严谨的数学计算,得出了 “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惊人结论。
5 年后,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天文学家乔治・勒马特在观测宇宙后证实了弗里德曼的观点,并大胆提出宇宙是 “从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来的”,他将这个原子大小的点称为 “宇宙蛋”。
勒马特神父的这一判断,建立在哈勃对超远距离星系光谱红移现象的观测基础之上。
从 1912 年开始,Vesto Slipher 就观测到大多数螺旋星系有相当大的红移,之后埃德温・哈勃对星系红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 1929 年将其观测结果总结为著名的 “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证实了弗里德曼的宇宙膨胀理论,也验证了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场方程推出来的弗里德曼 - 勒马特方程。至此,宇宙大爆炸理论开始逐步确立。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在大爆炸开始的极短瞬间,普朗克时期温度高到难以想象,四种基本力 —— 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都统合成一种基本力 —— 超力。
随着宇宙的冷却,引力率先与其他几种力分离,随后宇宙进入暴胀时期,在极短时间内体积急剧膨胀。
之后,宇宙变成一锅粒子汤,夸克、反夸克、胶子、引力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粒子纷纷登场。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强核力与电弱力分离,宇宙中的作用力和物理定律逐渐变得和今天一样。
再往后,夸克和反夸克结合形成强子,强子又经历衰变或湮灭,轻子和反轻子成为宇宙主角,接着轻子和反轻子也相互湮灭,宇宙的能量由光子控制。
在大爆炸后约 13.8 秒,质子与中子开始形成原子核,38 万年后,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诞生。
光谱红移现象是大爆炸理论最早、最直观和最有效的证据之一。
哈勃定律无疑是这一证据的核心体现,其公式 Vf = Hc×D(有时也写成 v=H₀×D)中,Vf 为被观测星球与观测者远离的速度(视向退行速度),Hc 为哈勃常数(参数),D 是被观测星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发现,当遥远星球向地球方向运动时,其光谱频率变快,谱线向蓝色方向移动;反之,当星球远离地球时,其光谱谱线向红色方向偏移。
对于同一类型的恒星或星系,其发出的光谱相对固定,若观测到光谱偏红,就表明该恒星或星系正在远离地球。
观测结果显示,银河系中的恒星与地球相对距离较为稳定,而其他星系或多或少都存在红移现象,且离地球越远的星系红移幅度越大,这意味着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正在加速离开银河系。反过来推算,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认为,这些星系在 130 亿年前是聚在一起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种电磁辐射被称为 “大爆炸的余辉”,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太空,恒星之间、银河系外星系之间的空间看似漆黑一片,但使用微波射电望远镜却能接收到从宇宙各个角落发出的微弱背景噪声或发光。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种微弱信号相对均匀且各向同性,这表明它并非来自某些恒星或星系,通过对信号强度的细致分析,判断其只能源自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辐射。
除了光谱红移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中各种元素的比例也是大爆炸的证据之一。
例如,2011 年天文物理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些气体云,这些气体云中没有重元素,只有氢和氢的核素氘,他们认为这些气体是宇宙大爆炸最早产生的原始气体。
此外,对银河系演化的分析以及对一些 “古老恒星” 年龄的分析,也能大致推断出它们与宇宙诞生的时间相符,尽管这种推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然而,尽管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众多科学证据的支持,但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
从理论提出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 “宇宙蛋” 提出者乔治・勒马特的神父身份表示质疑,他们疑惑如果宇宙中除了这个 “蛋” 之外再无任何东西,那么到底是谁按下了爆炸的开关?
如果宇宙与时间开始于 “大爆炸”,那么爆炸之前的时空又该如何解释?
按照 “大爆炸模型”,宇宙诞生时应产生同等数量的正物质与反物质,可宇宙中现存的基本都是正物质,那些反物质去了哪里?
而且,哈勃常数经过大量实例证明并不准确,造成这种不准确的原因是什么,是与观测设备有关,还是与占宇宙中 95% 的暗物质及暗能量有关,或是与光子有可能存在的静止质量有关?
尽管存在这些质疑,但宇宙大爆炸理论依然是目前拥有科学理论最完善、观测证据最多的科学假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科学家们能够在实验室中模拟宇宙大爆炸初期的极端条件,对宇宙大爆炸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