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导致超过1100人死亡!
关于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我们昨天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简言之,西方列强强行在巴勒斯坦土地上为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而犹太人在取得最初的利益后,还不停地吞噬巴勒斯坦剩余的土地,导致数十年来冲突不断(详情请见我昨日的文章)。如果犹太人能够满足于现状,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那么今天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平民丧命,成为那些贪婪政治人物的牺牲品。
然而,回想71年前,以色列曾有机会迎来一位崇尚和平、渴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和谐共存的总统,而这位候选人正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一生提倡和平,曾在核武器研制完成后警告世人,下一次世界大战可能会是用木棍和石块作战,用以警示核武器的巨大威胁。
许多人或许会想:如果爱因斯坦真成了以色列总统,也许这个国家就会真正追求和平。然而,作为一名专注于物理学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机会成为以色列总统呢?他为何最终拒绝了这个机会?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成立,犹太人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当时的第一任总理是本-古里安,而总统则是哈依姆·魏茨曼。与本-古里安这位职业政治家不同,魏茨曼则是一位科学家。从这一点来看,以色列对科学家的参与并不排斥。但魏茨曼最爱的是科学,他将犹太复国主义视为“兼职”,因此他在完成使命后,基本上把权力交给了总理。
1952年,魏茨曼去世,犹太国家的总统职位空缺,继任者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当时,几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邀请身处美国的爱因斯坦回国担任总统。虽然本-古里安并不欢迎爱因斯坦担任总统,但由于民众的强烈呼声,他不得不忍痛同意,并安排了以色列驻美国大使——以色列外交之父阿巴·埃班,去亲自邀请爱因斯坦。
尽管本-古里安内心并不真正希望爱因斯坦回国担任总统,但他仍然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因为爱因斯坦如果依旧沉迷于科研,不必担心政治事务的繁琐。在魏茨曼的传统下,总统在以色列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职位,实权掌握在总理手中。以色列甚至愿意为爱因斯坦提供实验室和丰厚的科研资金,帮助他继续取得科研上的突破。
然而,爱因斯坦在接到以色列驻美国大使馆的电话时,果断地回绝了。他甚至不愿意见面,因为他不想让埃班白跑一趟。但埃班坚持说,必须面对面沟通,他才好向上级报告。最终,爱因斯坦同意了这次会面,再次明确表示拒绝,并且通过书面形式表达了不愿就任的立场。
爱因斯坦并非不热爱自己的民族,他曾为犹太人争取自己的国土而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当这个国家真正建立后,他为何放弃了继续支持的热情呢?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尽管这些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爱因斯坦拒绝的原因。
首先,爱因斯坦与魏茨曼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在爱因斯坦逃离德国时,魏茨曼曾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因此,爱因斯坦对魏茨曼非常尊敬,接替魏茨曼的位置令他感到格外不自在。其次,爱因斯坦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擅长的是科学领域,而不适合处理复杂的政治事务。曾经参与创办布兰迪斯大学的经历,虽然带给他不少启发,但也加深了他对自己在政治领域能力的认知。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爱因斯坦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认同问题。爱因斯坦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现实操作并不认同。他曾公开表示:一个拥有边界和军队来保护这些边界的犹太国家,与犹太教的本质属性是背道而驰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难道爱因斯坦希望犹太人建立一个没有国防的国家吗?这一点可以通过孟子的名言来解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爱因斯坦希望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能和睦相处,而非通过武力来巩固自身的安全。这才是真正的和平与大爱。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爱因斯坦曾表示:“如果我们无法与阿拉伯人建立真诚的合作并达成协议,那么我们在两千年的苦难中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这一切都是我们应得的。”他特别反感梅纳赫姆·贝京领导下的自由党,他与其他28位犹太人一起提出,认为自由党在组织、方法和政治哲学上与纳粹党和法西斯党非常相似,并呼吁美国停止对其的支持。
1948年4月9日,贝京领导的组织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代尔亚辛村大屠杀,250人在此次暴行中丧生,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爱因斯坦永远无法忘记这场惨剧,尤其是他从未愿意为这样的国家服务。
爱因斯坦明白,虽然总统职位看似威风,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实权。如果他接下了总统职位,他将无法改变以色列的政治现实,反而会陷入与政客们的种种矛盾中。因此,他的拒绝显然是明智的。尽管如此,以色列国内的呼声始终未曾消失,希望他能担任总统。
或许,爱因斯坦的性格和主张并不适合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他敏锐的眼光和智慧让他早早看清了以色列未来的政治走向。果然,建国后的以色列开始侵犯巴勒斯坦,蚕食巴勒斯坦的土地。虽然今天的哈马斯行动过于激烈,但这也是长期遭受掠夺和压迫后的巴勒斯坦人反击的结果。
至于爱因斯坦所指责的贝京,竟然没有受到美国的制裁,而是于1977年成为了以色列的总理。在1982年,他发动了对黎巴嫩的侵略,导致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再次让中东火药味浓重。
但爱因斯坦没能目睹这一切。1955年4月18日,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避免了目睹犹太人更多罪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