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河
不知是谁发明了“没苦硬吃”这个词,倒是言简意赅、直白易懂。不过眼下,这一词语似乎成了指责他人的有力武器,有时更像是某种为懒惰开脱的挡箭牌。
平心而论,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没苦硬吃”的现象。一件事明明可以轻松做完,却非要自找麻烦刻意拗个费劲的造型;明明有更舒服的生活方式,非要整天苦着一张脸怨天怨地……这种“硬吃的苦”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当事人也有改变一下的必要。不过,若动不动拿“没苦硬吃”说事,且什么都往这上边靠,也不见得就是“人间清醒”。
比如很多情形下,“没苦硬吃”被用来指责父母长辈过于节俭。但也要看到,老一辈是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来的,确有“吃糠咽菜”的经历。即便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了,很多人还是靠“攒”来获得安全感,这种习惯是由生活背景决定的。况且,节约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惜物惜福,几十年下来由小流汇成江海,家庭乃至国家才有了丰厚的积淀。与之相反,年轻人是在物质不断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决定了年轻人有更开放豁达的心态,也更倾向于享受当下。这不,还常有人用“没福硬享”来调侃自己。
以轻松方式化解代际差异带来的观念分歧,当然无可厚非,可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生活,纵然可能免不了遇到坎坷困难,但还是踏实坚持、绝不“摆烂”,这样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是一句“没苦硬吃”就能定义的。特别是当“没苦硬吃”总体上是为了更多人好,这种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能成为被鄙夷或嘲讽的对象。至于享受一种舒适轻松的生活,当然是人们应有的权利,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和“没苦硬吃”一样,也不能走向极端。超前消费,挣一个花俩,造成信用透支,这种“福”还是别享了吧!
“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过分,其实都没问题。但这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千万别让词语的滥用消弭了理性的沟通。
上一篇: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骨干文化企业迸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