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7日电(记者陈俊宇)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7项重要文物修复成果、“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果、重要研究阐释成果得以发布。
其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了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使用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三维激光扫描、虚拟拼接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了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切实转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生动展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表示,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的首批重大研究成果,每项都得益于跨学科研究的深度融合,都凝结着研究人员孜孜以求、锐意创新的智慧和心血,来之殊为不易。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考古学研究机构,打造一流的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推动新时代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要坚持协同攻关,在团结凝聚全国考古研究力量上发挥更大作用。
202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实验室下设13个科技考古子实验室、5个文化遗产保护子实验室和5个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综合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组织开展跨学科、跨单位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下一篇:海南省总启动为期5个月送清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