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海口发布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2024年林长制激励表扬市县名单,海口市成功入选,成为全国13个受激励表扬市级单位之一,也是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
俯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市保护站连片的“红树林卫士”。石中华 摄据悉,海口市创新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林长管理体系,设立651名各级林长,实现全域网格化管理。针对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特别设置37名特定区域林长,实施“一地一策”精准保护。在基层设立“林长制专岗”,推动林业服务下沉。创新建立“林长+”联动机制,整合警长、检察长等力量,提升涉林案件处置效率。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海口累计完成造林绿化5266公顷,森林资源主要指标连续4年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在红树林保护方面成效突出,自2020年以来,海口累计修复现有红树林319公顷,新造306公顷,清退侵占湿地的养殖塘387公顷,提前且超额完成省里下达任务。
杨忠凯 摄海口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此次获评林长制激励表扬单位,不仅是对海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鞭策。下一步,海口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为自贸港建设筑牢生态屏障、增添绿色发展动能。
延伸阅读
海口成为国家林草局激励表扬的13个市级单位之一
网格化精准护林 新机制点“绿”成金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海口市林业局获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公布2024年林长制激励表扬市县名单,海口市凭借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突出成效,成为全国13个受激励表扬的市级单位之一,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市保护站,成群的白鹭在茂密的红树林上空翩跹起舞。 石中华 摄四级林长加强资源管护
筑牢生态屏障
海口将林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抓手,构建起“市、区(特定区域)、镇(街)、村(社区)”四级林长管理体系,全市651名各级林长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网络。针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创新设置37名特定区域正、副林长,实现“一地一策”精准管理。同时,在镇(街)农业服务中心设立“林长制专岗”,推动林业政策咨询、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打通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
在网格化管理的支撑下,海口林业资源保护成效显著。“自林长制实施以来,我市完成造林绿化5266.64公顷,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连续4年维持稳定。”海口市林业局局长钱军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成果尤为亮眼,自2020年以来,海口累计完成现有红树林修复319公顷、新造红树林306公顷,清退侵占湿地的养殖塘387公顷,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300公顷红树林造林任务。
在海口三江红树林省级湿地公园,须浮鸥正在觅食。石中华 摄近年来,海口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提升。2024年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海口累计记录陆域物种2963种,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累计记录海洋生物791种,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海口繁衍生息。
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生态经济双赢
近年来,海口市充分发挥林长制“指挥棒”作用,先后创建“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检察长+综合执法”“会商研判”等工作机制,做好行刑衔接,形成合力,全面提高林业违法图斑等涉林案件移交、立案查处的工作效率。此外,海口首创方言广播、漫画、表情包等林长制宣传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政策知晓率,相关经验被国家林草局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景色优美。石中华 摄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海口深挖林业经济潜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全市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通过“企业+合作社+村委会”模式带动林农增收。目前,全市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7.1万亩,占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的27.3%。湿地资源盘活方面,海南千富良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批在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开展特许经营(试点),探索生态旅游与农业开发融合路径。2024年,海口市林业产值达7.83亿元,同比增长35%;林业总产值突破51.76亿元,同比增长22.86%,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下一步,海口将继续深化林长制工作,进一步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建设低碳绿色生态之城贡献林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