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20日,民警在花海中科普安全知识。
5月22日,在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杜鹃花海中,民警手持红外测温仪穿梭林间,肩头对讲机的沙沙声与游客的惊叹、花间鸟鸣交织,共同奏响夏日护花的协奏曲。
五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杜鹃在残雪晨雾中盛放,这片夏日里“中国最晚的春花”吸引近万游客。而一抹抹“警察蓝”早已扎根花海,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毕拉河分局民警以科技与温情,为33万亩景区筑牢平安防线。
民警在熔岩花海中巡护。(资料图)针对往年赏花季的安全隐患,毕拉河分局联合多部门成立“护花联盟”,将核心赏花区划为12个网格,梳理26项风险清单。开园前,该分局联合专班开展“绣花式排查”,加固木栈道、加装防护链,湖畔木屋配齐灭火器与药箱。“推开窗就能看见警车巡逻,特别安心。”游客刘大姐的话语道出众人感受。
警用无人机助游客寻回遗失相机。(资料图)周末客流高峰,民警依托大数据引导游客换乘摆渡车;红外摄像头与无人机组成“空中哨兵”,实时监测险情。5月初,广东游客王女士在此游玩遗失相机,民警借助无人机仅20分钟便在石堆中寻回,“警察的守护无处不在!”王女士用镜头记录下这份感动。
警民同框,民警与游客手举宣传牌。(资料图)“送你花签,别摘真花哦!”民警肖海涛递出自制花签。该分局开展“护花使者”行动,民警化身“移动服务站”,携带急救包、暖宝宝。摄影爱好者老周被困火山景区,民警深夜搜救后,次日便在入口增设警示标识。“银发通道”、器材寄存等贴心服务,让游客直呼“宣传单上的杜鹃花和警徽一样美”。
藏蓝引航·无忧畅游。(资料图)防火宣传化身“自然警语”,印有标语的花签成了游客“新宠”。民警在巡护中与游客唠家常讲案例,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茶歇闲谈。游客张某偷摘杜鹃花,民警带其了解“一朵花孕育300颗种子”的意义,张某主动加入护花队。23名违规者由此转变为生态志愿者,全民护花氛围愈发浓厚。
5月22日,雾锁青松胭脂染,杜鹃花海漫蒸霞。
15天花期,该分局投入警力263人次,实施救助52次,找回失物价值超2万元,实现刑治案件“零发生”。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玉荣
新闻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