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雪
5月21日,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Orionis Biosciences宣布与罗氏集团成员基因泰克(Genentech)达成第二次多年合作,共同开发针对肿瘤领域新颖且具有挑战性靶点的小分子单价分子胶药物,合作金额拟超20亿美元。这笔交易,让分子胶再次站到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子胶成为跨国药企巨头必争的下一个“金矿”,而国内包括诺诚健华、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华东医药等药企也入局这一赛道。
分子胶赛道为何爆火?中国药企正迎来怎样的新机会?
分子胶赛道全球竞速升温
根据Orionis与基因泰克的合作协议,Orionis将获得1.05亿美元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超2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这是继2023年双方首次合作后,罗氏在分子胶领域的又一次重磅投入,合作总额累计突破40亿美元。
据介绍,Orionis的Allo-Glue平台整合了人工智能(AI)、高通量机器人自动化及化学生物学技术,可系统性分析数亿个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事件,加速分子胶的发现与优化。罗氏业务发展负责人表示,分子胶为攻克传统“不可成药”靶点提供了革命性路径,尤其在肿瘤领域潜力巨大。
除了与Orionis的合作外,罗氏还在2023年10月与分子胶明星公司Monte Rosa Therapeutics达成了战略合作,借助后者的QuEEN平台,共同开发针对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不可成药靶点的分子胶降解剂。Monte Rosa将获得5000万美元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同样可能超20亿美元。
罗氏在分子胶赛道的加码,仅是跨国药企(MNC)竞逐分子胶赛道的缩影。
除罗氏外,诺华也在与Orionis合作开发分子胶项目。
今年1月,艾伯维宣布以超16亿美元与Neomorph达成合作,就肿瘤和免疫学的多个靶点开发新型分子胶蛋白降解剂。2024年10月,Neomorph曾与渤健达成潜在总额14.5亿美元的合作,共同开发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罕见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分子胶降解剂。同年2月,Neomorph还曾与诺和诺德达成潜在交易总额超14亿美元的合作,开发用于心脏代谢和罕见疾病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
近两年,制药巨头充分展露了布局分子胶的热情。2023年以来,礼来、诺华、渤健、辉瑞、艾伯维、武田、卫材、诺和诺德等巨头均参与其中,纷纷签署每项合作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分子胶相关领域开发协议。
本土创新力量加速突围
分子胶技术作为靶向蛋白降解(TPD)领域的创新疗法,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赛道的爆火离不开分子胶独特的机制和治疗优势。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俗地讲,传统药物更类似于“锁钥模型”——找到靶点蛋白的活性位点,像钥匙开锁那样精准配对并发挥阻断功能。而分子胶药物,则像“蛋白质红娘”一样,可以将两个原本“不熟”的蛋白强行“撮合”到一起,改变它们的互动方式,激活或抑制关键信号通路。因此,它也被称为“药物界的乐高”——诱导两种通常不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服不可成药难题。
据行业人士介绍,除了分子胶的天然优势,它设计难度大、技术壁垒高,从源头上限制了竞争者的数量。对于掌握分子胶核心技术的药企而言,意味着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独享市场红利,因此也引得众巨头纷纷重金押注。
当跨国巨头跑马圈地时,中国药企正以“自主研发+AI赋能”双轮驱动实现技术突围。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包括诺诚健华、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华东医药、康龙化成、分迪药业、康朴生物等上市巨头和新锐Biotech纷纷在布局分子胶新药业务。
例如,诺诚健华基于公司的分子胶平台研发的高效选择性IKZF1/3降解剂ICP-490,正在开展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疗法联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
恒瑞医药的HRS-3738(靶点CRBN-E3连接酶),正在开展单药/联合(含地塞米松方案)治疗MM和NHL的Ⅰ期临床试验。
康朴生物KPG-818胶囊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也在国内获批,该药物在美国开展的治疗多种血液肿瘤的I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
此外,AI技术也成为本土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点之一。达歌生物的GlueXplorer平台已积累超一万种分子胶化合物数据,药明康德的分子胶DEL库则为全球药企提供筛选服务。
上一篇:书香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