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江德斌
5月19日,有网传视频显示,安徽省凤阳县鼓楼的楼宇顶部发生坍塌。当晚,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通报称,5月19日下午6时30分许,凤阳县鼓楼楼宇(1995年重建)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20日再发通报,称鼓楼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2023年9月进场施工,去年3月维修竣工验收。(5月20日央广网)
资料显示,凤阳鼓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楼宇部分毁于清咸丰三年,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楼宇于1995年重建。由于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按照要求,维修项目包括重檐歇山顶屋面维修,更换损毁檐板、屋椽,更换脱落瓦片;斗拱、门窗油漆翻新;加高二楼栏杆等。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费用一共是341.206万元。
该维修项目经过公开招投标,最终由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古典园林有限公司中标所得。根据黄山市建筑协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该项目最终“于2024年6月5日通过竣工验收,得到业主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这也说明,该维修项目的招投标、施工、验收等都依照相关流程完成,且得到各方的认可,按理说质量不该有问题了,可为何才一年,就又出现“瓦片脱落”了?
对此,不少网民质疑,该维修工程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监管漏洞?还有网民呼吁公开340万元资金使用情况,并对该维修工程进行调查,看看是否为“豆腐渣工程”。显然,此次鼓楼“瀑布式脱落”事故,不能简单归之于意外,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详尽溯源调查,从招投标开始,每一个环节都要查清楚,找出真相,揪出事故背后的“元凶”,如果属于人为因素,则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我国古建筑数量众多,其中不少历经风雨沧桑,已然岌岌可危,需要维护修缮。按照古建筑维修原则,应做到“修旧如旧”,在施工时不能毛糙,必须慢工细活,确保质量合格,以延长古建筑的寿命。
近年来,各地发生多起古建筑维修事故,例如平遥古城武庙维修时发生火灾、宣化古城墙修缮后墙体开裂等,大都跟施工质量有关系。古建筑文物保护项目因专业性高、监管难度大、信息不对称,容易滋生围标串标、虚报预算等乱象,亦给古建筑埋下安全隐患。凤阳鼓楼瓦片脱落事件再次敲响了文保警钟,需要高度重视古建筑维修施工质量,完善相关制度,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认真守护古建筑的安全。
责任编辑: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