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年来,泉州市立足乌龙茶特色优势产区,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为核心,聚焦全链条升级、全要素整合、全价值释放,将乌龙茶产业发展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市涉茶产业总产值达460多亿元。近日,泉州市牵头申报的福建乌龙茶产业集群正式入选2025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计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亿元。
厚植茶文化根基,提升产业“软实力”
一是守护茶文化根脉。注重赓续产茶制茶历史脉络,在传承保护上持续发力。成功推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及制作技艺先后评定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以茶界“双世遗”为抓手,在安溪铁观音遗产核心区10个重点茶村,探索农遗保护“村级自治”模式,建设非遗传习所讲授铁观音生态茶园管理技术、传统制作工艺、茶文化等,着力打造一批“双世遗”保护典范村。
二是传播茶文化魅力。多渠道点亮泉州茶名片,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编排创作《铁观音》《香望》《古厝听茶》等茶文化主题情景剧;走进联合国总部、阿联酋、英国等地开展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宣传;举办永春佛手茶文化节暨文旅推介活动、打造永春“水仙茶记忆馆”等;2024年在北京举办“泉州茶韵香飘京城”乌龙茶品鉴会,2025年作为主宾城市在北京开展泉州茶宣传推介会。
三是做优茶文旅融合。积极拓展茶文化场景,建设现代茶庄园,打造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全市建成特色茶庄园39家,成功打造“海丝茶源,茶旅胜地”之旅等3条国家级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完善茶产业链条,构建集群“硬支撑”
一是实施茶叶标准建设。制定、推行《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等“四个标准体系”和《永春佛手》《永春水仙》两个团体标准。每年扶持一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全市建成生态茶园面积66.7万亩。全市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量1807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79个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个,安溪铁观音授权许可企业160家。近7年来,茶叶抽检合格率均达100%。安溪县、永春县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二是扩大茶叶品牌影响。培育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全市拥有茶叶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8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1个。其中,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43.07亿元,连续10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永春佛手荣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第52位,被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三是强化茶叶产销对接。以茶叶核心产区为重点,加快茶叶流通体系建设,建有中国茶都、特产城、中国茶博汇、闽南茶都等多个茶叶市场,安溪县形成辐射全国的茶叶集散中心。已在全国23个省组建36个异地茶业发展促进会,现有会员单位近2万名,茶店近4万家。2024年,全市茶叶相关主要产品产销金额约450亿元,其中茶叶网络销售额超110亿元,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化茶科技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是创新要素矩阵化。将平台、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系统整合,推动协同创新。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中科院、中茶所等高等院校合作,推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扩容,组建乌龙茶产业研究院,建设茶叶碳汇遥感监测与核算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涉茶基础课题、实用课题研究。加强茶产业人才培育,累计认定茶叶领域高层次人才450人,开展茶艺员、评茶员、评茶师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
二是加快茶园数字化。依托安溪铁观音一号、二号卫星,以“茶园大数据、茶企大数据、茶配套大数据、电商大数据”等一体化空天数据为支撑。持续推动“茶园布控气象监测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茶园虫情测报系统”的智慧茶园管理体系,以及植保无人机、农业机器狗等新装备在茶园生产端的应用,实施国家级园艺作物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构建安溪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茶园建设。
三是发展茶叶深加工。推动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逐步向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延伸。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含片、茶水饮料等快捷茶品,在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生物科技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市建成茶叶农产品初加工中心79家。(赵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