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冰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诞生95周年。今日,是袁先生离开我们四周年的日子,谨以小文为祭。
1别人叫他“米菩萨”
一个人被称为菩萨,而且还是在世的时候。虽多次婉拒,仍没能阻挡那份真情实感的表达。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最先这样叫的人,是一名常常礼拜观世音菩萨的老婆婆。她是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曹宏球的妈妈。
曹宏球有感于袁先生在杂交水稻上的巨大成就和卓越贡献,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横批:盛世太平。
不仅如此,曹宏球还自费几万元,从湖南远道先去北京房山、后到河北曲阳,请人为袁先生雕了一尊汉白玉石像。像高1.6米,他说一米又六谐音“有米有肉”。尽管家中并不富裕,但曹妈妈非常支持儿子的这个做法。
然而雕像运回后,娘俩却为雕像的摆放发生了争执。曹妈妈坚持要供奉在家里,天天净手焚香,顶礼膜拜。曹宏球则想摆放在公共场所,供大家礼拜。但拗不过母亲,孝敬的他执行了母亲的想法。
后来,华塘镇群众自筹50余万元,在塔水村二组修建游园,曹妈妈终于答应将袁隆平雕像安放在园中。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亲笔题写园名“稻仙园”。
从此,“稻仙园”成为当地人经常去、而越来越多的游人必定打卡的地方。
2他自称为“刚果布”
袁先生天性聪慧顽劣,但更坦坦荡荡。最经典的是去相亲时,说自己是“刚果布”。其时他已三十有四,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工作已11年。这个年龄在20世纪60年代,完全是大龄青年了,他却不怕把姑娘给吓走。
“刚果布”是湖南黔阳地方话,指人的皮肤很黑,像非洲黑人。袁先生曾自嘲从事的是“水深火热”的工作。搞杂交水稻研究嘛,得在陷得很深的水田里,并在中午阳光充足、最适宜于水稻授粉的时候,多日持续,长年累月地重复试验、观察、记录,人能不被晒黑吗?
再说,这也是他从小打下的“底色”。这是和他的同学一起完成的,这个同学叫黎浩。
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黎浩先生住同一栋宿舍楼,平时经常打照面,但因各属一个单位,没有过多交谈。后来我在《重庆南岸文史资料》第十辑上看到他写的《袁隆平在南岸》一文,介绍袁先生一家从1938年到重庆,直到1946年离开,有7年多生活在南岸下浩。
在第十辑上黎浩先生还有一文,介绍解放前他曾在英才中学(曾经的重庆市第17中学,现重庆市辅仁中学)组织“4·21”学生运动。他后来在南岸区天然气公司工作。个子不高,人较精干,语速很快,但为人却低调。我没听他说过是袁先生的同学。
早年,袁先生的父亲袁兴烈是平汉铁路的一名高级职员,母亲是一所教会小学的英文老师。良好的家境,让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此后,虽抗战炮火连天,但他还是比较轻松自在地一路欢唱着“三分好,三分好;不摸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的歌谣,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其中,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他在位于南岸真武山的重庆复兴初级中学学习;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在位于巴县冷水场、今九龙坡区华岩镇田坝社区的重庆赣江中学学习;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他从武汉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初中毕业,这所学校原是一所英国教会学校,抗战时内迁南岸黄桷垭背风铺(现重庆二外的背后),1946年底迁回武汉。1946年夏,正好他父亲工作调动,于是一家人从重庆迁到汉口,他继续在博学中学读完高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父母选择再回重庆生活,住市中区二十梯(今渝中区政府附近)。他考上了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1946年6月至1950年11月期间,相辉学院建于北碚东阳镇夏坝复旦大学(1938年2月从上海迁来)旧址上,后院系调整,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袁先生1953年毕业,服从分配,只身来到号称千古蛮荒之地的湘西黔阳地区,进入安江农校当了19年教师,后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袁家到重庆生活安定下来后,父亲送他到离家不远的重庆市立第十一中心校(后改为重庆市龙门浩小学,2019年更名为重庆市龙门浩隆平小学)。他每天沿米市街、下浩正街、董家桥、彭家湾到学校上课。
2012年龙门浩小学百年校庆时,袁先生发来贺信,信里讲:“回想当年在龙门浩小学就学的情景,那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肆虐,远在后方的重庆也未能幸免。中国人民在灾难中痛苦挣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警报声中上课,我们甚至躲在南岸防空洞完成作业。”
袁先生自小好动,小时候他和黎浩都喜欢游泳。每到夏季,下午放学后他俩就会跑到长江边戏水,暑假则几乎天天泡在水中。他胆子大,水性好,耐力强,是出了名的“鱼鳅猫”,常常去龙门浩梁外搏击大旋涡、“鼓泡水”。他们还一起去太平渡放滩。这让袁隆平成了游泳健将,后来参加比赛多次拿奖。比如,参加有2000名左右的湖南省农科院职工游泳比赛拿冠军,那年他已七十多岁了。
袁先生在南岸期间,正是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之时,有时一天空袭多次,轰炸之后,断壁残垣,尸骸遍地。对此,他曾愤愤地对黎浩说:“日本鬼子残暴地轰炸我们,长大后我们去当空军,保卫祖国领空。”解放后,黎浩参军,袁先生进了西农,仍没忘记约定。1951年7月,袁隆平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在西农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3“禾下乘凉梦”的“麦加”
1999年5月1日,袁先生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文艺晚会,讲述了梦见“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大”的“禾下乘凉梦”故事,这是袁隆平第一次在央视出镜,让大家见识了他的风采。
袁先生的妻子最初叫邓则,是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比他小九岁。结婚时,袁先生幽默地对新娘说,“则”字不好听,没准儿人家还听成“贼”呢,不如改个名字。新娘歪着头问怎么改?叫“邓哲”好了。然后先生道出了自己的理由:哲学的哲,也有聪明的意思,还有博大精深的意思,才能见识超越寻常的人叫作“哲人”。
这个被先生称为“哲人”的女人眼光确实不一般,数年后她的夫君在一个领域引领和缔造了一个神话,那就是“杂交水稻”。
尽管这种水稻还没有长到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但西方人却已把它惊呼成了“东方魔稻”。也因此把“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普及称为继20世纪60年代世界水稻半矮秆化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甚至认为杂交水稻的发明是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饭问题的一大法宝。
1982年秋,袁先生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做学术报告时,水稻所所长、世界著名水稻专家斯瓦米拉森博士首次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从此享誉世界。
世人大多知道麦加朝圣。众多的国际同行和各国学者以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却因为袁先生,因为杂交水稻,把湖南长沙誉为水稻科研的“麦加”,把到这里参观学习称为“朝圣”。
这个说法源自菲律宾农业部原副部长、国际水稻所中国联络员乌马里博士。他说:“中国有句古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于水稻工作者来说,则应是‘上有天堂,下有长沙’。因为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长沙,这里是各国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者的‘麦加’圣地。”
4当之无愧的“当代神农”
袁先生之所以广受国外同行尊敬,是因为除了杂交水稻,中国在现代科技领域,暂时还找不出第二个连续领先世界三十多年、且还继续领先着的科技项目。
袁先生的成就,在国内也获得高度肯定和表彰——
199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2月19日,也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袁隆平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获得首届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500万元奖金和证书……
1996年清明节,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举办新中国首次祭奠活动,由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袁隆平先生当主祭人,而其他地方,如陕西的黄帝陵、浙江的大禹陵等祭奠活动,都是由省长当主祭人。
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被称为“神农”“药祖”。那么为何称袁隆平先生为“当代神农”呢?
这样的解释恐怕比较有道理:炎帝并不生长在湖南,可他却到湖南来教会了民众种水稻(有考古为证)。袁先生也不是湖南人,他是江西德安人,偏偏也到湖南来发明了杂交水稻。两个人的际遇在冥冥之中成了历史的巧合。更为重要的是,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基础贡献,生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正因如此,袁先生才堪称“当代神农”这个称号……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下一篇:风云北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