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福
北兵岩在渝南万盛关坝中学后山上。从关坝中学上山,沿林间沙石小路步行约20分钟,就可到达山顶。
北兵岩山体呈南北走向,砂石高耸,山间泥沙为紫壤,山顶海拔约780米,山势陡峭,林莽森森,松树尤甚。岩口当风,平时松涛阵阵,树欲静而风不止。山坡枯枝松针落叶遍布,林间阴翳,光线昏暗。山脊靠东面是一壁长约200米、高约80米的青色石崖,其上有两穴黑黝黝的崖墓。
两穴崖墓相距约4米,排列随意。右高左低,右大左小,里面均为穹隆顶,深、宽各约3米。右穴洞口高约1米、宽约0.8米,左穴洞口高约0.9米、宽约0.9米。均为单楣檐,錾刻朴素,洞口外侧没有发现文字。洞口离下面的岩层走廊约3米,借助岩缝生长的树木或楼梯可攀援至洞口,里面空空如也。左穴崖墓位于东经106.91983°、北纬28.949798°,海拔约710米。
这里的山林属于关坝镇坪坝村。崖墓所处山崖分若干数米高的阶梯,每层均有宽0.5米~1米的平台,像高楼的外廊一样,成为临崖小路,向下看有的地方是数十米高的峭壁,令人头晕目眩,胆大的人可小心翼翼从狭窄的平台经过。山岩没有荆棘、没有芭茅、没有蕨草,岩坎处铺着干燥的厚厚的积累多年的棕色松针。平台之上有几块山崖凸出,约呈人面。岩壁上有许多天然石窟,浅浅的,如蹲守的猫头鹰眼睛。还有很多岩腔,分割岩层,干燥如灰,人能匍匐躲雨。偶有白色岩纹,花斑如符。能见到石花、石人,风力如刀,经年累月的雕刻,石壁便成为让人惊异的艺术品。山脊南边端头,山势直下数百米,峡谷处就是地势险要的关口。
离关坝场尾约一里的关口,是古时的交通要隘。两旁悬崖峭壁,峡谷中有溱溪河昼夜不息川流而过,向西经双坝到扶欢、赶水、东溪、安稳等地。昔日山上林深草茂,岩石隐没;后来山林被人砍伐,岩石裸露。有些岩石峥嵘屹立,酷似人形,远远望去,如几十条汉子排列在山腰之上,异常威武。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云南督军唐继尧通电讨袁,起兵北上护国。取道贵州的第二路护国军,一支由蔡锷部下胡宗相率领,从燕石坎(今青年镇燕石村)进取青羊市(今青年场),经犹官坝(今关坝场)出关口。北军调遣齐燮元、吴佩孚两旅出四川拦阻。两边的军队在扶欢坝遭遇,激战后,护国军退回犹官坝,北军追至关口外,用“千里眼”(望远镜)了解,遥见关口内山岩有无数士兵,全副武装,隐藏其上。北军疑为伏兵,为防中暗计,即刻后退。乡里人认为山岩有灵,遂呼山名“石兵岩”。
这也许是文人的杜撰,关口设伏那是自然之道,编得合乎情理。“石兵岩”怎么演变为“北兵岩”,仍是文人的杜撰,可弄巧成拙了。如果称“北兵岩”,必须站在“犹官坝”的地理位置观看,“北兵”在山上便呼“北兵岩”。而“北兵”不在山上,是护国军在山上。站在关口的位置,山脊挡住视线,是看不到山上石岩的。如果在关口外10里的扶欢坝方向,那是“北兵岩”的西边,看不到东边山上的人面悬崖,“北兵”还未赶到那里,不能呼为“北兵岩”。况且齐燮元、吴佩孚何许人也,虽在直系军中任过旅长,是否亲自带兵到扶欢关口,有待考证。再说,北洋军观察到山岩有“兵”,那不应该称“北兵”,而应称“蔡兵”(蔡锷的护国兵)。
“北兵岩”应写为“北冰岩”。因这里的山岩形象特殊,过去一度没有那么多树木,远远可望,百姓认为山岩如神,便去祈求除祸降福,保佑人丁兴旺,生产昌盛,战争胜利。近观石岩,冬天白雪覆盖冷若冰霜,因在关口的北面,便呼为“北冰岩”,后来人们不知得名缘故,随意写为“北兵岩”。
北兵岩与关坝中学相距直线距离约600米,在山上能清晰俯瞰校园及大半个关坝场镇,能看到林立的高楼和人来车往的街道。如果山上树木稀少,在山下也能仰望到崖墓。
北兵岩之下的半山坡,还有未毁的古墓。根据古墓的碑刻,墓主多姓犹。如,修造于咸丰五年(1855年)的犹元良墓,碑刻对其生平有概述,称墓主慈善,被誉为犹氏宗族的“伟人”。早年,犹氏在此落业发展,生枝散叶,成为犹氏集居地,故名“犹官坝”。他们对北兵岩的称呼,倾向于写成“北冰岩”。
建造崖墓是十分不易的,古代平民百姓多为生活所困,没有山林土地,没有条件享有此等墓葬。北兵岩既然有崖墓,可以推断关坝一带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至今田土肥沃,出产丰富,也许在汉魏六朝时农耕文明已相当发达!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育局)
上一篇:风吹稻花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