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天津报道
“轮椅不是束缚,而是丈量世界的双脚。身体可以被禁锢,但灵魂永远可以前行。”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天津场,全国自强模范、天津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刘瀚文这样说。
从“不接受”到“接受”
200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刘瀚文,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脊椎断裂,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那一年,他拿到了天津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躺在了病床上。
刘瀚文说,他感觉人生瞬间坍塌了,整夜地睡不着觉,他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珍贵——不是奔跑的自由,而是选择如何活着的自由。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的状态好像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在生病最初的半年里,刘瀚文也抱怨命运的不公,恐惧他人的目光,甚至拒绝康复治疗,他的父母也不太想刺激到儿子的情绪,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看到他每天躺在病床上,心痛不已,刘瀚文的母亲红着眼眶,握着他的手说:“孩子,你可以哭,但咱们不能认输。”刘瀚文看着母亲,忽然间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脊髓损伤折断的是脊柱,但若低头,折断的便是人生。
刘瀚文决定跟命运争取重生的自由。学习另一种站立,他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康复训练:像婴儿一样重新学习翻身、坐起,他的双手磨出血泡才能挪动一寸……刘瀚文说,在他第一次自己坐上轮椅、第一次靠臂力“站”起来时,他感受到一种比奔跑更震撼的力量——意志在对身体宣战,他在新赛道上与风赛跑。
康复结束后,刘瀚文开始尝试“行走”在更广阔的世界。2008年夏天,他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在学校的关照支持和老师同学们的悉心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轮椅求学路。
再次入学后,班主任刘杨语重心长地鼓励他:“瀚文,你一定要把专业学好,因为这就是你以后的立身之本。”受此教导,刘瀚文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在学校教室里、家里,他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没有被辜负,在校期间,他多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自强自立奖学金,并在2012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他说,轮椅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换挡的油门。
不放弃,努力活出精彩人生
毕业后,刘瀚文凭借出色的设计创意赢得一家广告公司的青睐,自此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刘瀚文辞职创业。
创业初期,因为常常加班熬夜,刘瀚文的身体免疫系统变弱,开始出现并发症。那个时候,他的事业刚刚稳定下来,难道又要因为身体的原因,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吗?刘瀚文不想放弃,他想要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残联及时对他伸出了援手,向他介绍创业补贴政策。2016年,刘瀚文成功组建了公司,有了自己的团队,凭借优质的服务和出色的创意,他的公司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时任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评价刘瀚文是“坐在轮椅上,服务全天下”。
在残联的帮扶下,群体的合力托举让他相信:一个人可能被困住身体,但一群人更有力量传递希望。满怀感恩之心的他。开始为更多残疾人服务,并在天津市残联八代会上,被推选为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我们只有自己的认知是不行的,需要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协会是残联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我有这个身份之后,需要做出真正的改变。借助协会,一方面可以给残疾人做宣传,做推广,另一方面可以和社会各界加强沟通交流,真正帮助残疾人满足自身需求,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
刘瀚文走访残疾人家庭,入户了解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急难愁盼;大力宣传各项惠残政策,切实让政策惠及残疾人群体;积极筹建“希望之家”脊髓损伤者自主互助生活重建训练营,为肢残人提供康复服务与学习交流的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无障碍督导体验,推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完善、更加便利;举办就业暖心座谈会,组织开展电商培训与设计培训课程,为残友们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协会主席这个没有工资的职务,刘瀚文干得很投入。
现在他的每一天都很忙碌,既要为天津市残联肢协做好保障服务,还要运营管理好自己的公司。“现在的每一天过得又快又慢,快是每天匆匆忙忙,慢是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现在的刘瀚文,不再沉浸在情绪里,“除了不能走路,我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他现身说法,告诉那些中途致残、正身处低谷的残障朋友们“我不能”只是此刻,而“我可以”属于未来。
“今天,我依然渴望站立。但当我用双手转动车轮,用文字传递力量,用行动证明价值时,我知道真正的脊梁,从来不在骨骼之中,而在那些永不屈服、向上向善的日夜之间。”刘瀚文说,“他的故事没有奇迹,每个肢残人的生活也没有神话。只有不放弃。”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