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为爱坚守 5位民政系统代表共话民生福祉
“我相信,用心守护的每一道皱纹都是在温暖未来的自己”“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2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黄会青等5位民政系统代表围绕“践行民政使命 增进民生福祉”与中外记者展开交流。这是一场饱含深情的见面会,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爱与坚守。
地中海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医务科科长黄会青的工作,就是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同各种罕见病作抗争。1993年,她从卫校毕业后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工作,这一干就是32年。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黄会青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要照顾好这些孩子,不仅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她深情地说,对待这份职业要有沉甸甸的使命感。
多年来,黄会青不断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于2013年取得儿科副主任医师资格,并多次参与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执裁等工作。从孩子们口中的“姐姐”到“妈妈”,再到“奶奶”,为了让患有罕见病的孩子得到及时治疗,她带领医护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先后认识并诊断了20余种罕见病,帮助多名患病儿童健康成长、融入社会。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霞长期坚守在这份充满挑战与温情的工作岗位上。
23年来,她坚持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带领团队走村串户访民情,将社会救助政策精准快速传递到家家户户。
“落实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并开展救助帮扶,这是我的职责使命。”李晓霞坚定地说。
构建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组建71支快速响应队,让救助服务从“被动受理”转向“主动送达”;全面推广“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模式,融合全县10余个部门单位40多个救助项目……如今的甘泉县,兜底保障安全网正越织越密。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工作。以慈爱之心庇护之、关怀之,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波十余年如一日投身其中。
2008年,吴波从民政局主动申请调至救助站工作,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不解,他经常笑着说:“急人所需,解人所难;救助他人,快乐自己。”
流浪乞讨者救助工作并非易事,吴波常年奔走在小街巷尾、废弃建筑物之间,无论寒冬酷暑,有流浪乞讨者出现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17年里,吴波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年假。
“要尽一切努力维护这些困难、脆弱群体的合法权益。”在他的带领下,菏泽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推行全市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市级统筹管理,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救助网络;探索“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工+救助站”联合巡查模式,打通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青丝到白发的相濡以沫,我们见证了无数爱情故事。”在“520”这个特殊日子里,来自上海的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主任聂晶向记者讲述着她的“甜蜜事业”。
“婚姻登记不是简单领证,我们在不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闵行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先后高质量完成2022年婚姻登记“全市通办”第一批试点、2023年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2024年涉外婚姻登记试点工作;成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幸福充电站,为在沪青年提供相亲交友服务……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现‘全国通办’后,我们会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服务对象,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很大。我们将加强对婚姻家庭辅导师的培训,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婚姻家庭辅导。”聂晶说道。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组长邱丽芸看来,养老护理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彰显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爱的传递。
柳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年人多为失能、失智老人,患病率在95%左右。面对日复一日重复的洗衣、擦身、喂水、喂饭等工作,这个“90后”姑娘从未退却。
12年里,邱丽芸服务了院内500多位老年人,陪伴20多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同时,她牵头创建了工作室,带着一支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积极开展“银龄守护行动”,将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农村,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约6200人次。
“越来越体会到国家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视,如今我们的发展途径更广,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强了。”邱丽芸说,在越来越多年轻养老护理员的努力下,一定会让社会进一步认识这个职业。“我相信,用心守护的每一道皱纹都是在温暖未来的自己。”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见面会完毕,和无数奋斗在民政战线上的工作者一样,黄会青、李晓霞、吴波、聂晶、邱丽芸又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准备开启平凡又不凡的新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