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在广袤的农田,如何防范新种的庄稼被害虫啃食?在暗黑的隧道施工,如何探测地下错综复杂的环境?在暴雨如注的天气,如何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
如今这些场景,早已通过雷达技术应用实现了智慧运行。在5月17日至19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来自产业链上下游600余家国内外企业携带拳头产品集中亮相。活动中,除了低空安全防御系统等尖端科技,一些来到人们身边的雷达“黑科技”也纷纷亮相,从保障天空安全的民航、气象领域,到扎根大地的智慧农业、地下探测工作,再到助力交通与能源行业高效运行,这些雷达明星产品正赋能千行百业的发展。
雷雨,降水概率70%……人们经常能从天气预报上看到这样的字眼。但是“几点下、下多大、哪儿下”,这三个公众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天气预报员却很难回答。系列气象雷达却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基础。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雨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中国电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防范自然风险,应对气象灾害,科研团队已研制出测风、测雨、测云全谱系气象雷达,形成了从雷达装备到应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研制的S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C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便携式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堪称气象领域的“超级武器”,可以快速监测风暴、暴雨、冰雹、龙卷和大风等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更早地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
用肉眼去观察几百公里外的一根蜡烛,这听上去是天方夜谭。在海南,有这么一只雷达“显微镜”,就让这种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它是中国电科参与研制的三站式非相干散射雷达。
作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功率最高的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它就像是超大“显微镜”,可以对微弱的散射信号进行分析放大,捕捉监测几百到上千公里外的太空中微小电子的“一举一动”。
熙熙攘攘的机场,飞机起降繁忙。我国研制的航管一二次合装雷达就像空中交通卫士,时刻扫描天空,精准捕捉每一架飞机的位置、速度和航向信息。哪怕在能见度极低的恶劣天气,它们也能穿透云雾,为飞机的安全起降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空管一二次雷达作为识别空中航空器的“千里眼”,是最为关键的监视设备之一。中国电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科研团队研制的空管二次雷达、场面监视雷达、多点定位系统等空管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0秒内完成40层体积扫描,空间分辨率达75米,采用分布式发射和接收技术,可靠性由6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以上……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C波段全数字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实现了最新雷达体制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实现对气象目标的精细化、快速化探测。
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联合对外宣布了珠穆朗玛峰8848.86米的最新高程。这背后,就有我国研制的雪深雷达探测仪的精准助力。中国电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雷达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地面雪深,能够精准排除掉积雪厚度的“虚高”指数,探测珠峰峰顶的实际冰雪层厚度。
在科技考古领域,雷达的表现同样惊艳。四川三星堆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2020年5月,我国研发的探地雷达对三星堆其中一处祭祀坑遗址进行雷达扫描,助力考古团队探测文物的埋藏深度、大小及数量,为文物保护和后续挖掘工作夯实技术基础。
中国电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拓展雷达应用领域,用雷达技术助力构建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未来生活。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