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活动主题是“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
我市多家医院举行了高血压义诊咨询活动。高血压是世界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中国高血压调查(CHS)估计,目前我国约有高血压患者2.45亿,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4.35亿,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CHS调查同时显示,随着高血压防治知识普及、社区规范化管理等大量工作开展,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有了大幅提升, 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51.6%、45.8%和16.8%。
据市胸科医院高血压中心耿婕主任医师介绍,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mmHg,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即可确诊高血压。目前提倡所有家庭成员,使用上臂式自动血压计,规律且规范地进行家庭血压定期自测,以达到尽早知晓的目的。她建议健康成年人,体检之外每年还应测量2次血压。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应增加测量次数。35岁以上在任何诊室首诊的患者都应测量血压。一旦确诊高血压,没有症状也应调整生活方式并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
多种手段确保血压准确性
远程实时监测是管理新模式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mmHg;或连续5天至7天测量家庭血压≥135/8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血压≥135/85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三种不同的血压诊断标准用以提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准确性。
诊室血压的测量较复杂,是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还可评估血压昼夜节律,判断夜间高血压、晨起高血压等临床分型,有利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家庭血压监测普及性高,规范的家庭血压监测可以用来诊断高血压或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也可以发现很多隐匿性高血压。
“在高血压的日常监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血压测量的精准度,比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医院测血压偏高,回家就恢复正常。这可能与路途较远、就医焦虑等相关。而当市民居家自测血压,测量不规范以及自备血压计是否按期校准都可能带来测量数据误差。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家庭血压监测已成为血压管理的新模式。医院为患者提供校准后的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患者居家自测后通过技术平台实现血压自动传输、存储、分析和报告,以此充分发挥家庭血压监测的作用。”耿婕说。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测量者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坐位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测量时,将捆绑袖带一侧的前臂放在桌子上,上臂中点与心脏同一水平,两腿放松、落地,也可坐在沙发上,但应确保捆绑袖带的上臂的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家庭测量血压目前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方案认证(AAMI/ESH/ISO)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通过临床验证的血压计可在相关网站查询(www.dableducational.org或www.bhsoc.org)。电子血压计在使用期间,每年至少要到购买处或就医处校准一次。汞柱血压计、不需要充放气的手腕式血压计以及手指式App血压计均不建议使用。
高血压低龄化趋势明显
首次诊断后要做全面检查
中国高血压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学生、大学生中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多,分析认为与肥胖、熬夜、焦虑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些人群如不及时干预,都会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人群。耿婕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肾、眼等多种靶器官损害,也是心衰、肾衰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指出,目前我国中青年高血压人群激增,多表现为舒张压增高。与正常血压相比,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脑出血及总的心血管风险增加相关。
“因高血压就诊的小伙子却检查出了早期肾癌(因肾脏病变会引起高血压)。41岁女性查体发现血压210/120mmHg,进一步检查发现心脏室壁已经增厚,推测这是常年高血压所致。目前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要进行靶器官排查,尤其是平时很少测量血压的年轻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临床上我们也发现,病人一旦确诊高血压,多数患者都会同时存在血脂、血糖等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可以说,勤测血压、知晓血压也是各年龄段人群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便捷途径。高血压患者到医院不要觉得我就是血压高,开点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做那么多检查,殊不知,医生是要发现未知的健康威胁,所以一定要配合医生检查。”耿婕说。
患者初次诊断高血压后,通常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高血压类型,同时要做一次全面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了解有无靶器官损害,这对高血压精准诊断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医生会针对病人症状进行血糖、血脂、尿酸等血液指标检测,同时检查心、脑、肾、眼等器官健康状况,做肾功能、超声、眼底镜等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时,有可能要做冠脉CT、血管造影、脑核磁等检查。
精准治疗有“三驾马车”
规避用药误区血压更平稳
耿婕说,高血压的治疗有“三驾马车”,分别是生活方式、口服药物和器械治疗。首先,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包括减盐、减重、运动、戒烟、保证充足睡眠等。其次,绝大多数患者治疗高血压需要个体化的精准用药。第三,一些难治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可以通过手术或微创介入治疗。在这些治疗方式中,患者对口服药物治疗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影响了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误区之一:每个人的血压值不一样,得了高血压别着急吃药。“确诊高血压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各项检查,确定高血压分型和危险分层。中高危患者需要尽早启动药物治疗,并终身服药;低危患者可以先调整生活方式,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一些年轻的没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还可能停药或减药。”耿婕说。
误区之二:照着别人的处方自行购药长期服用。“有的高血压患者觉得到医院麻烦,就自己找点儿药或者问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吃什么药,自己也买点先吃着,这个处理方式非常危险。”耿婕说,“高血压药物有五大类上百种,每个人病情严重程度、其他疾病合并状态、肝肾功能以及高血压发生机制都不同,因此用药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夜间高血压、晨起高血压、餐后低血压的病理基础不同,患者用药种类、用药时间非常讲究,不合理用药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危害。又比如年轻人的高血压一般跟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方式不规律有关,通常表现为舒张压升高、心率偏快,他们吃的药跟老年高血压也不一样。”
误区三:吃药伤肝肾,所以没有症状就无需用药。“高血压的治疗不是以症状为准则,而是以数值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平时的确没有明显症状,但一发病就是急性心梗、脑梗、心衰、肾衰。”耿婕说,“就用药安全性而言,高血压用药非常成熟,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其对肝肾的损害远远小于高血压本身,一些新型药物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服药期间要注意复查,特别是季节变化、血压异常波动时,监测各项身体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另外,高血压用药切忌见好就收、吃吃停停,由此导致的血压波动会对血管造成更大伤害。” 记者 赵津
下一篇: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