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以前的缺陷整改往往‘就事论事’,与之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类似的缺陷会再次出现。这份文件的发布,让我们的整改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更加有效,深切体会到监管部门的知心、用心和暖心,也更加坚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天津市药监局第五监管办面向辖区药品经营企业制发《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缺陷整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某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想在前”——风险预警前置,构建主动防范机制 为避免药品经营环节缺陷整改不到位,风险隐患消除不彻底,第五监管办想深一层、多做一步,着力推动药品经营环节风险治理模式升级,构建覆盖风险发现、评估、处置、跟踪、问效的主动防范机制,将风险防控思维贯穿药品流通领域监管全过程。
“干在先”——压实整改责任,细化风险处置流程 《指南》针对问题缺陷,细化了“原因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整改措施—效果评价”全流程风险处置机制,并配套缺陷整改报告示例。指导企业全面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充分挖掘不同缺陷之间的关联性,力求举一反三,避免类似缺陷再次发生,确保风险处置科学、系统、及时、有效。
“落到实”——风险闭环管理,筑牢药品安全防线 通过案例“解剖式”培训、“一对一”帮扶指导等具体举措,将《指南》推广应用到实处,为规范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总部监督检查缺陷整改、提升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治理提供标准化路径。截至目前,已检查企业10家次,发现风险点49个,7家企业按照《指南》要求提交了整改报告。(杨菲)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常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