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广西玉林市政协围绕“让中医药服务更加便民利民惠民”议题开展“玉事好商量”全媒体协商,政协委员、部门领导、医疗机构与群众代表齐聚在中国南方药都博览中心,共谋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之策,用心守护百姓的健康。
强基固本,织密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现场的嘉宾展开了一场深度的协商对话。
玉林市政协委员、玉林制药集团研发中心副经理潘兰直言:“部分村卫生室中医设备老旧,数字化转型滞后,基层中医师数量短缺,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对此,玉林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媚回应:“玉林市正实施‘强基固本’计划,推进县镇村三级中医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已全覆盖,90%的村卫生室可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力争让群众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我们调研发现,基层中医药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陆川县政协副主席黄华柱补充道:“县级中医院应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医共体建设带动基层发展特色专科,进一步提升基层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在协商现场,陆川县副县长崔小喆分享了实践经验:“我们新建了中医院院区,打造‘旗舰中医馆’,探索温泉理疗与针灸结合的特色模式,并推广壮医水蛭疗法,充分利用陆川县良田镇医疗水蛭养殖基地的便利,在全县18家医疗机构开展壮医水蛭疗法科普宣传和推广应用,2024年以来,受益群众已经达到2300多人次。下一步将开发陆川橘红药膳,提升中医药的服务内涵。”
“我们加强了疾病预防、多元保健、亲民服务。”玉东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覃继波展示了基层创新:“我们开设儿童中医保健、痛症理疗中心,引入智能艾灸仪,推广三伏贴、脐灸等疗法,让群众以低成本享受高疗效服务。”
扩保育才,破解医保与人才瓶颈
如何让中医药服务更“接地气”?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成为关键。
针对医院院内制剂纳入医保问题,玉林市医保局副局长陈东给出解决方案:“2023年,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共申报23个院内制剂全部纳入医保目录。针对2024年纳入医保目录少的问题,下一步将多方争取,确保下一批次应纳尽纳。”
从单位退休的职工黄阿姨今年4月底在市红十会医院的中医馆进行针灸理疗头部时,不由感慨:“以前头疼多年,尝试过多种办法效果都不明显,后来在市红十会医院中医馆进行理疗,现在头痛缓解多了,并且还可报销,负担减轻了不少。”
人才短缺是另一痛点。玉林市中医医院院长刘宇河提出,他们将重点发挥“广西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作用,大力推动名医工作室下沉基层,通过名医坐诊、临床带教的方式,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民间传承同样重要。博白中医诊所医生朱春通过专长考核取得执业资格,专攻疼痛治疗。他表示:“将用所学服务更多患者,让民间中医智慧焕发新生。”
跨界融合,让中医药“潮”起来
推动“中医药+N”跨界发展,成为焕发产业活力的突破口。
针对这一问题,玉林市文广体旅局副局长刘一帆描绘着未来中医药跨界发展的蓝图:“我们将建设中医药体验馆、香料科普馆,打造‘芳香康养’文旅品牌,开发精油、药膳包等文创产品,让中医药融入生活。”玉州区城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梁德粼分享社区实践:“我们在慢病随访中融入体质辨识,联合中小学开设‘小郎中’课堂,让孩子带动家庭学习中医知识。”
现场协商嘉宾也一致认为,当前中医药也要朝着年轻化传播,如开发“药饮”“茶饮”等时尚产品,举办中医药文化集市,用打卡体验吸引年轻人。”在玉林十字街凉茶铺,一位年轻顾客表示:“感冒上火喝杯凉茶,方便又有效,现在玉林的大街小巷凉茶店遍地开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
如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副院长李开静展示了传统疗法的现代化升级:“我们将百年竹制夹板正骨术与AI建模、3D打印结合,定制个性化夹板,患者无需手术即可康复。”这项技术已列入玉林市非遗名录,吸引广东、湖南等地患者慕名而来。
在文化挖掘方面,玉林中医药博物馆正加速建设,“黑硬膏制作技艺”申报自治区非遗,“正骨水制剂方法”冲刺国家非遗。市卫生健康委系统收集了18项民间秘方,其中4项祖传秘方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
协商会上,现场嘉宾经过智慧碰撞,让玉林中医药服务的升级路径愈发清晰。从基层中医馆全覆盖到医保政策优化,从跨界融合到非遗传承。相信在多方合力下,中医药服务变得更贴近群众、更有温度、更有质量。(刘乔芳)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