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笔者认为,《行动方案》的发布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里程碑事件,公募行业只有告别“旱涝保收”,把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利益密切绑定在一起,与投资者同甘共苦,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行业发展才有未来。
基金公司与持有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主要采用固定费率模式,按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如此一来,基金公司依据规模收取管理费,“旱涝保收”,基金持有人却承担收益波动的风险。也就是说,基金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是否获得收益,与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基金公司和持有人之间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利益绑定关系。
在“旱涝保收”收费机制下,规模决定着基金公司管理费的多与少,基金公司必然倾向于追求规模的最大化,由此也衍生出了诸多问题,导致基金持有人利益受损。
一方面,一些基金公司喜欢追逐热点主题或者行业,行为短期化,为了扩大管理规模,往往在市场高位时期大量发行同质产品。例如,Wind数据显示,在2019年至2021年市场上行期间,公募基金年发行份额连创新高,而截至目前,这三年中成立的权益类产品仍有大量处于亏损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追逐规模,基金公司往往热衷于打造明星基金经理和标志性产品,来增加市场号召力。过去,经常出现一些基金公司凭借明星基金经理成功发行新产品,甚至出现规模高达百亿级的产品一日售罄的情形。而从近年业绩表现来看,伴随市场波动和规模增加带来的管理难度上升,不少标志性基金产品出现业绩大滑坡和规模缩水,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也纷纷卸任,严重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对公募基金的信任。另外,在营销推动下,基金经理热衷于追逐短期排名,出现了基金产品“风格漂移”“货不对版”等问题。一些基金公司则在营销中过于追逐流量,一度出现“娱乐化”“饭圈化”现象。
《行动方案》的发布正是朝着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迈出了重要一步。《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的,须少收管理费。同时,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行业考核评价体系,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这意味着,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运行模式将迎来根本性的变革。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只有投资者真正从基金中得到了获得感,真正信任公募基金行业,愿意通过专业的投资机构进入市场进行投资,整个行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是公募基金行业的本源。公募基金唯有强化“以投资者为本”核心价值观,从产品、考核、投研等制度建设上突出投资者最佳利益的导向,与投资者同甘共苦,才能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