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平
增强内容设计叙事化重构。精选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中国故事是基础。故事选取应兼顾历史纵深与现实关切,如用“深圳特区发展史”诠释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抗疫英雄事迹”展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优化叙事逻辑,转变“结论先行”灌输模式,采用“问题导入—冲突呈现—价值升华”叙事链条。例如,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可通过展示“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议事会”等场景,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归纳理论内核。创新互动形式,设计“情景模拟”“故事共创”等环节,如组织学生模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的村民辩论会,通过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增强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动能。运用VR技术还原“红军长征过草地”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悟信仰力量;借助AI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根据学生兴趣推送“大国工匠”“生态治理”等主题故事,实现精准化教学。沉浸式教学体验的实现离不开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资源支撑,各高校正积极建立“中国故事资源库”,整合红色场馆、纪录片、影视剧等多元资源。例如,截取《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演讲片段展现建党初期的理想之光,选取南湖红船作为全息投影素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都是数字化资源创新应用的典型案例。
增强情感共鸣价值升华。思政课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需以情感共鸣为纽带。通过细节化、人性化的故事讲述,如聚焦抗美援朝战士的家书、照片等个人物品,让学生感受到英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从而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某大学通过红色音乐作品展演,用《赞歌》《北京的金山上》等经典曲目述说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精神洗礼。在情感共鸣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如讲述塞罕坝生态奇迹后组织校园植树活动,结合乡村振兴故事推动学生走进乡村开展社会实践。
增强学科融通大思政格局。构建学科融通大思政格局,需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理工科可结合“芯片攻坚”“量子通信”等科技故事,经管类可解析“高铁出海”案例,在专业知识中渗透中国发展逻辑;人文社科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通过国际对话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层面,搭建“红色筑梦”平台,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如理工科调研创新企业、艺术类创作红色作品。同时,建立“专业能力+思政素养”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专业伦理反思报告”等考核形式。通过跨学科案例库、混合教学团队和激励机制,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悟中国发展的必然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湖湘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23E1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信心“燃”起来 实干“酣”下去
下一篇:麦什扎黄河大桥主桥拱肋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