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王东浩与团队分析系统数据。受访者供图肿瘤重症全程数字化管理专科系统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投入使用。
【应用选萃】
本报记者 陈 曦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研发的全国首个肿瘤重症全程数字化管理专科系统(以下简称“数字化系统”)正式上线。依托该系统打造的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智慧医疗管理场景和智慧医学科研场景正在改变肿瘤重症医学的临床治疗方式、质控管理方式和科研方式。
医生的“得力帮手”
“在传统肿瘤重症诊疗场景中,重症监护室里的医生和护士就像数据搬运工,每日都面临着繁重的手工记录工作。”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王东浩回忆道,“人工获取数据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遗漏与失误,难以为医疗决策提供可靠参考,给肿瘤治疗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如今,在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下,数字化系统成了医生的“第三只眼”。
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全域数据整合,可自动抓取床旁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数据,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数据,并同步整合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中的检验结果和影像报告。一旦监测到异常数值,系统会即时高亮预警。同时,数字化系统还可以依据科室救治习惯和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监护规则,实时捕捉患者病情变化,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记者在重症监护室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着“肿瘤重症作战图”——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以动态曲线呈现,医生轻点屏幕即可切换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视图。
更为智能的是,数字化系统还具备决策辅助功能。系统构建了智能诊疗闭环,按照学科发展要求设立病例收集规则,内嵌超10种疾病诊疗指南。
当一名患者血乳酸值突然升高,数字化系统会立刻弹出脓毒症预警,并自动生成“3小时标准化治疗方案”,从抽血培养,使用抗生素,到液体复苏等关键步骤,每一步操作均对标国际指南。“在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下,诊疗效率大幅提高。”王东浩说。
数字化系统内还设置了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治疗多脏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体系,以及血流动力学评价、氧合指数等多个个性化监护治疗评估模块。在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下,依托数字化系统,1分钟内即可完成危重症患者各项评分。同时,通过肿瘤专属评分及多个个性化监护治疗评估模块,系统还能为患者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这相当于为每位患者配备了一个‘专家团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护士长陈蕾说。
在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下,数字化系统成为医生的好“帮手”,可实时整合多源医疗数据,自动预警病情变化,助力医生精准决策。依托数字化系统,医生还可灵活筛选关键指标生成变化趋势图,自定义观察频率,全面评估患者状态,进行提前干预。此外,智慧肿瘤重症诊疗场景还实现了“数据采集—智能评分—决策预警”全流程联动,可将救治响应速度提升50%。
精明的“数据管家”
质控管理曾是重症监护的痛点。过去,护士长每个月都要带着几个护士加班加点统计质控数据,厚厚的记录本堆满办公桌;不同院区之间信息不通,专家会诊需要人工调取大量资料,准备工作常常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
如今,在智慧医疗管理场景下,数字化系统就像一位精明的“管家”,把质控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又精准。系统可自动生成肿瘤重症医学质量控制指标,将质控指标嵌入日常护理的工作流程,让医护人员无需额外花费时间收集汇总数据。从抗生素使用规范到呼吸机消毒记录,系统能随时生成清晰的质控报表。以前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月度质控报告,现在在智慧医疗管理场景下,医护人员只需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
“如今我们的管理工作终于可以靠数据说话,而不是凭经验估计。”陈蕾评价道,智慧医疗管理场景不仅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更让医疗质量的控制管理变得科学、精准、高效。
智慧医疗管理场景的落地,还破解了多院区协同难题。记者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滨海院区看到,主院区专家通过数字化系统可实时调阅分院患者的全病程诊疗数据和生命体征监测信息,实现跨院区病情无缝追踪。这一方式让分院患者无需转诊即可享受和主院区同样的诊疗服务,远程会诊平均响应时间压缩至10分钟以内。
在智慧医疗管理场景下,医护人员的交班也变得简单多了。数字化系统会自动整理好所有患者的最新数据,自动提取医嘱,自动生成护理文书,而后一键即可形成可视化交班报告,大大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手动记录时间。
高效的“科研助理”
在肿瘤重症研究领域,医生的临床研究一直受困于数据分散,导致多中心研究难以开展。现在,在智慧医学科研场景下,数字化系统就像一位高效的“科研助理”。
“系统建立的专属肿瘤重症数据库让研究人员可以设置检索条件,很快就能检索到所需材料。”王东浩表示,智慧医学科研场景可将科研数据准备时间从原来的几周甚至数月缩短到几天,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同时,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还联合多家基层医院搭建了“肿瘤重症救治网”。对于基层医院收治的特殊病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在电脑前就能调阅完整病程资料,这为多中心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系统还在不断进化。通过AI技术挖掘数据规律,研究人员正在构建肿瘤重症的早期预警模型,以打造更多的智慧医疗场景,让救治从‘亡羊补牢’变为‘未雨绸缪’。”王东浩说。
“智能化的本质是‘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患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黄鼎智说。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AI正与医护人员携手,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