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央广网报道,随着高考临近,押题卷市场热度居高不下。“名师”和“AI预测”押题齐上阵,这些靠谱吗?“AI押题”能成为备考神器吗?
近年来,每年高考临近时,都会出现“高考押题热”,比如网上会出现各类“高考押题卷”“高考猜题库”“备考攻略”,今年的“高考押题卷”还出现了抢先预售、限期优惠、限时销售等模式。一些博主还借AI兜售“押题卷”……
高考对考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考生和家长想借“押题”博得一个高一点的分数,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若想依靠押题取胜,甚至由此滋长出投机心理,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实际上,现在的高考命题更多考查考生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不再仅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靠AI押中题目的可能性很小。
况且高考命题人为了防范“高考押题”,还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无论是名师“押题”,还是AI“押题”,不管商家吹嘘得多么神奇,更多不过是对考生、家长的忽悠。
“高考押题热”一方面在于一些老师、考生与家长热衷于押题,或是有投机心理,对高考还没能形成正确认识,折射与暴露了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商家借此炒作,利用考生与家长的浮躁心理,将押题当成牟利工具。比如对“AI押题”战绩夸夸其谈,还进行虚假宣传,让考生、家长受到忽悠,误听误信,将各类“高考押题卷”当成备考“神器”、制胜“法宝”。
“高考押题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能给学生造成误导,让他们过于依赖“高考押题卷”,从而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
要给“高考押题热”降温,不妨从供需两端双管齐下。一方面,需加大对高考押题乱象的打击力度,比如一些宣称能够“神预测”“精准押题”的押题商家,已经涉嫌虚假宣传,要依法依规予以查处。还有商家为了获利,通过扫描电子版,做起复习资料的“二道贩子”,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要加大打击力度。
据报道,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制作钓鱼网站,用发短信、贴广告、网页弹窗等方式借口出售所谓的“高考真题和答案”,一旦点击后就会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受害者付款,或是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受害者发送非法链接,套取用户信息。对于这种种乱象,都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进而言之,相关部门不妨进行专项整治,开展高考前市场大检查。
另一方面,广大考生与家长也需正确看待高考,减少不必要的焦虑,避免为不法商家所骗。学校、老师也不应迷恋于所谓的AI押题游戏,而应在平时就重视考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助力考生凭硬实力迎战高考。
“押题”不是高考捷径而是教育歧途,“高考押题热”实则是走向了教育反面。该给非理性的“高考押题热”降降温了。通过疏堵结合,形成各方合力,“高考押题热”才可能得到有力遏制,考生与高考、学生与教育,也才能更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双向奔赴”。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迟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