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ATM机具数量为80.27万台。每万人拥有ATM机具5.7台,同比下降4.83%。
曾几何时,ATM机作为银行业标志性设施,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现金存取服务。然而,梳理历年情况可以发现,2018年末,我国ATM机具数量曾达到峰值111.08万台,此后便逐年下降。到2023年末,ATM机缩减了30.81万台,数量减少了27.74%。
ATM机数量锐减,首要原因是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技术成熟,“扫码即付”成支付常态,且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覆盖城乡。2024 年全国银行电子支付业务量和金额较 2019 年大幅增长,现金使用频率降低,ATM机自然受到冷落。与此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柜台等新型设备功能多样,能提供理财、转账等服务,而传统ATM机功能单一、运维成本高,单台年维护费超万元,逐渐被边缘化。
ATM机减少是大势所趋,但其仍有存在价值,特别是当前还有很多人有现金支付的习惯。年轻一代习惯移动支付,多数对ATM机依赖小,但老年人因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少人仍以现金支付为主;偏远地区网络设施滞后,ATM机是当地居民存取现金的重要渠道;物流、餐饮等特殊行业因交易频繁、金额小,现金支付更便捷。如果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群现金支付的需求,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不利于社会公平和谐。
ATM机数量减少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但在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民生服务不受影响,银行和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保障支付方式的多样性,让每一位民众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银行应优化 ATM 机布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现金需求,合理调整ATM机的数量和位置。在老年社区、偏远地区以及现金使用需求较大的场所,增加ATM机的投放数量,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存取现金。同时,加快ATM机的智能化升级,集成更多功能,如数字人民币兑换、外卡取现、政务缴费等,使其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终端,提升ATM机的使用效率和价值。有地方就通过增加ATM机办社保缴水电费的功能,让这一在城市逐渐受到冷落的机器,承担起新的任务与功能。这拓展了ATM机便民惠民的服务范围,增强了公共服务的属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数字素养,逐步适应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社区、银行等机构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向老年人传授移动支付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对新型支付方式的信任和使用意愿。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商家不得拒收现金,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现金支付保留必要的生存空间。
面对ATM机的衰落,银行业和生产厂商都在积极寻求转型,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应对时代的冲击。虽然ATM机数量锐减是必然趋势,但民生服务不能因此打折。只有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支付方式的多样性,才能让金融创新真正惠及每个人,持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