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殷商大展汇聚全国各地出土的殷商器物,是历史文物爱好者的一次饕餮盛宴,但年代久远,这些器物的名称与使用方式、象征意义,在如今都显得太生僻,让不少人感慨“看展要带字典的时候到了”。
商朝时期,民风淳朴,物资稀少,但饮食文化并不单调,如今出土展出的许多器物都说明那个时期的讲究与秩序。如烧煮、盛放饭食的鼎,在宴会上,鼎会与用来盛放主食的簋(guǐ)配套使用。同样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物还有鬲(lì),它是用来煮粥的,和簋有一定区别,《说文解字》中粥的写法便是两个米,中间一个鬲,非常明显的米入鬲。
商代科技不发达,但吃饭并不凑合,鼎煮肉,盛肉,鬲煮粥。在陶鬲上面架一个盆子,就成为了另一个蒸器——甗(yǎn),甗类似现代的蒸锅,是隔水蒸熟食物的器皿。主食和肉食不同器,煮锅蒸锅分门别类,煮肉煮粥用不同器皿,这些都显示了商朝人的精致。
再来看看盛液体的器具。此次展品有青铜罍(léi)、带盖蕉叶纹铜罍,它们是殷商时代很普遍的礼器和酒器,在盛大的宴会、皇宫等宫宴上,都有罍的身影。罍造型厚重,花纹精美,作为盛酒器存在,后来又成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礼器。
罍的种类繁多,曾流行于商朝晚期之后,在春秋战国时忽然就绝迹了。直到1922年在湖南省的桃源县,才终于有一顶价值连城的血天全方罍被农民发现,农民不知罍为何物,导致这枚方罍身盖分离,曾经流落美国和日本,几经民国乱世,军阀混战争夺,最终,这顶方罍回到了湖南省博物院。
瓿(bù)是一种像坛子一样的器皿,它的本意是古代的小瓮,流行于商代到战国时期。它可以用来盛酒、盛水或盛酱。器身常装饰有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这次大展上有兽面纹瓿,纹饰十分精美。
古代的酒器还有卣(yǒu),主要用于祭祀,《尚书·酒诰》写道:“以秬鬯(jù chàng)二卣”,《诗·大雅·江汉》中也有写过:“秬鬯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是用罕见的黑黍,也就是黑小米和郁金香草酿成,是古代天子饮品中等级最高的酒。铜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
商朝是青铜时代,此时的青铜冶炼锻造手段高明,所以青铜器不仅仅出现在祭祀与饮食器物中,更多的是出现在战场。
商朝的兵器种类很多,有戈、矛、钺(yuè)、刀等,其中钺是最具有时代特性的兵器。武丁时代,他的王后妇好是一位力大无穷的女将军,妇好带领着商朝军队无数次征战,打下了周边许多小国,武丁特意命工匠制造出一柄虎纹铜钺,重十八斤,送给妇好,后来妇好军功更大,武丁干脆给她打造了一柄重十五公斤的龙纹铜钺。
钺的形状简单却大气,象征着权威与王权,“王”字的最初写法甲骨文是两横一竖,就是来自钺的形状和轮廓,王和钺都是王权的象征,是一体的。
展览上有一件三角形的器具,中间还有几个小孔,可别小看它,它其实是一件兵器——铜戣(kuí),是戈类青铜兵器的变体,功能与戈相似,但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短暂流行后,因杀伤力较弱而逐渐被戈所取代。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非常多,兵器与礼器之外还有大量首饰和生活用品,此次展出的展品除了鹄尊,还有一枚精致铜方斝(jiǎ),也不同凡响。
斝在商代是皇室特用的酒杯,造型也奇巧,口部为长方形,足呈四棱锥尖外撇,颈部和腹部雕饰夔纹和兽面纹,小巧稳重,精美异常。斝从商朝开始出现,一直流传没有断代,直到《红楼梦》中,在曹雪芹笔下,妙玉的珍贵藏品中,还出现了斝型茶器。
罍、簋、鬲、甗、斝、钺……这些曾经很普遍的器物在文化的演变中都不再常用,它们带着三千年前的气息与文明扑面而来,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因此坚韧而强大。文/月满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