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公约》)第八届缔约国大会近日在巴黎召开,中国首次当选为《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此次成功当选,彰显了中国在文物保护和追索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观察员霍政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不仅积极履行《公约》义务,还在推动国际文物返还规则制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新育表示,中国自1989年批准加入《公约》以来,一直积极践行《公约》精神,在国内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和打击文化财产的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非法转让,并不断完善国内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其与《公约》的原则和要求相衔接。
作为主席国,中国将主持大会、引领议题设置,在《公约》框架下发出文物流失国的声音,推动双多边合作,积极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中国此次当选将有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新秩序。”霍政欣表示。
近年来,中国在文物追索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今年3月1日生效的新文物保护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了对流失境外中国文物的追索权和有关程序,声明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中国也积极作为。2014年主导通过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是中国首次在文物返还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性规则;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国际合作。目前,中国已经与27个国家签署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的双边协定。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案例之一是,今年5月18日,子弹库帛书中的《五行令》《攻守占》结束了79年海外漂泊,回到祖国。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我国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学术价值极高。此次回归的帛书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共计132件(组)。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通过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主动追索国际公约无法直接适用的历史流失重点文物,实现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动实践,也为解决国际领域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中国智慧的一个成功范例。”霍政欣说。
埃及前旅游文物部部长哈立德·阿纳尼此前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呼吁各国以相互尊重、理解与合作的精神对待文物追索问题。“维护人类共同的利益,远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单独利益更重要。中国、埃及以及其他国家应携手合作,推动对话,分享、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当前,文物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趋势,一些欧美博物馆也开始反思其在殖民或半殖民时期获取他国文物的合法性。“文物流失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如果能在国际多边机制下协调立场、共同发声,有望推动国际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霍政欣说。
上一篇:王店镇入选省级中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