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力弘扬兵团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力弘扬兵团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弘扬兵团精神,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热爱祖国作为兵团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当代边疆建设实践中的延续与升华。自兵团组建以来,兵团人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毅然奔赴边疆。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形势,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70多年来,兵团为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一代代兵团人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不惧严寒酷暑、艰难险阻,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实际行动,成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这种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激励着边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爱国情怀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价值指向,是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时遵循的道德准则。在边疆建设的历程中,无数兵团人远离故土亲人,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业技术人员扎根基层,手把手指导各族群众掌握先进种植技术,一干就是几十年。教师们在简陋的学校里,为了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广大医务人员为了各族群众的健康,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医送药。兵团人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艰苦创业体现的是兵团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兵团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戈壁荒滩上,他们顶风沙、战酷暑,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农田,建起一座座现代化城市。这些物质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开拓进取意味着兵团人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状态。多年来,兵团人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文化方面,兵团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在经济领域,兵团发挥体制、资源、政策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在农业方面,兵团率先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从滴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到无人机在农田监测、病虫害防治中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兵团在增强科技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发力,契合了新时代新征程兵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为各族群众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兵团精神,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兵团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沃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植根于新中国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兵团精神,正是通过开发建设边疆,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这与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理念高度契合。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论断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兵团精神蕴含着广大兵团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二者在理论渊源上的一致性,为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兵团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同向。兵团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情怀,要求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兵团人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团结统一,共同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一价值目标的引领下,兵团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倡导的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价值取向相互呼应,共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兵团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同行。兵团精神贯穿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之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兵团积极开展各民族的交流合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兵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创造条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兵团始终为边疆地区和谐稳定保驾护航。70多年来,兵团精神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弘扬兵团精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以文化浸润为纽带,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兵团在文化润疆中的特殊作用,将兵团精神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和利用兵团的红色资源,加强对纪念馆、军垦旧址等红色文化场所的保护和建设,深入挖掘和讲述兵团故事、老兵故事,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活动。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兵团精神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
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兵团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支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各民族共同致富。通过经济上的互帮互助,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社会治理为抓手,构建民族团结和谐环境。兵团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各族群众在社区生活中相互嵌入、相互支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共同体。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以教育融合为依托,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兵团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兵团精神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中小学阶段,通过组织学习兵团历史研学活动等方式,让青少年从小了解兵团的光荣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在大学阶段,鼓励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新时代,兵团应大力传承弘扬兵团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将兵团精神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