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土储专项债时隔五年重启后,其申报和发行的规模不断扩大。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数量接近3000宗,总面积超1.33亿平方米,总金额超350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自3月以来,各地公示的节奏持续加快。4月,公示地块超1500宗,超1月至3月累计公示的总量,总金额超1700亿元。
对于土储专项债申报加快的原因,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吴志武对记者分析称,2024年自然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申请专项债收回收购闲置土地的积极性。
吴志武表示,今年以来,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地方债快发早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实现稳经济、稳就业和稳预期。今年1至4月,新增地方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加53.8%,新增专项债发行同比增加64.8%。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快了包括收购闲置土地在内的新增专项债发行。
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胡旸瑞对记者表示,土储专项债主要用于闲置土地回收和土地储备,也可用于开发待售土地,或购买存量商品房改建为保障房。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从今年年初到5月21日,土储专项债发行总额达到了964亿元,占新增项目专项债的比重为7.5%。
业内认为,发行专项债收回闲置土地,可补充房企流动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开发,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当前,收储的定价和企业惠及面是各方较为关注的话题。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分析称,2021年前后楼市较热,企业拿地较多,彼时成交的一些地块当前已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收回这些闲置土地,可以减少土地资源浪费,补充企业流动性。政府收回闲置土地并调整规划条件后再出让,可以更好地匹配当下的市场环境。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已公示的项目中,约50%的地块拟收储价格与成交价的比值在0.8至1.0之间,约30%的地块比值在0.9至1.0之间,约18%的地块拟收储价格与成交价的比值在0.7至0.8之间。当前拟收储的土地中,绝大多数地块属于地方国企,占比超80%。保利、华侨城等央企有多宗地块拟被收储。民企方面,新城、俊发等企业的多宗地块拟被收储。
李宇嘉表示,国企在土地市场中起到托底的作用,政府运用专项债收回他们手中的闲置土地,可以释放一部分资金,支持他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推动投资和扩大投资。围绕扩大企业惠及面,有房企业内人士建议,在推动土储专项债的同时,可在政策性银行旗下设立收储专项贷款中心,收储库存土地和库存商品房,并规定一定比例定向支持民营企业。
中指研究院认为,未来央企、民企可以借助换地、“收调供”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商,加快存量闲置土地盘活,改善自身土地储备结构,助力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