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财经网 郭彭琪/文
当前,芯片已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它是科技产品的“心脏”,掌控着科技企业的命脉。
自2021年小米再次重启“造芯”计划,经过4年多的研发,小米在15周年战略产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自主研发的SOC——玄戒O1。
对于小米为什么执着“造芯”?发布会上,雷军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如果小米想成为一家硬核的科技公司,芯片是我们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面对芯片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
两次造芯,从“澎湃”到“玄戒”十年磨一剑
回顾小米的芯片研发之路,可谓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
2014年,小米正式启动芯片业务,迄今已有近11年时间。2017年小米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亮相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小米无奈暂停了SOC大芯片的研发。
但小米对芯片探索并未止步,继而转向“小芯片”路线。自 2021年起,陆续发布小米澎湃C1、P1、G1等多款芯片,涉及影像、快充、电池、天线等多个领域,持续迭代,在不同技术赛道中慢慢积累经验和能力。
而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中,“小芯片”研发路线已成为众多手机厂商,在芯片领域突围的共识。
但是小米对于大芯片的执着非常强烈。二次起航的小米芯片业务在2021年重启。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四年多时间转瞬即逝,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正式亮相。
雷军称,在玄戒立项之初,就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要做高端旗舰处理器;要用全球最 先进的工艺制程;要具备第一梯队的性能表现。当时更是将苹果视为直接对标“对手”。
俗话说,对手决定着你的层次和高度。
然而,在发布会上,雷军也坦言,现在我们离苹果(的芯片)确实有差距,大家不要指望上来我们就能吊打、碾压苹果,苹果是全球的顶尖水平。我们之所以把目标提的这么高,但是如果不去试一试,永远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赶上。
“造芯”,小米面对的三大挑战
雷军也表达了小米造芯片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漫长的研发周期:从最初的技术探索、设计构思,到复杂的流片过程,再到最终的量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小米从澎湃S1到现在玄戒O1走了十多年。
二是投入特别大:2021年重启造芯后,截止 2025 年 4 月,芯片研发投入已达135亿人民币,今年光是投入芯片的预算达到60亿元,未来十年还将持续投入至少500亿;团队规模已经超过2500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 80%,博士占比小米集团最高,无论是人数还是投入规模,小米都属于国内前三。
三是生命周期短。雷军坦言,目前小米的这个投入力度对于小米的体量来说,扛一年是没问题的,但残酷的是,大芯片业务的生命周期很短,一年一迭代。如果没有足够的装机量,再好的芯片也是赔钱的买卖,必须需要上千万台的装机量才能生存下来。
经过四年重启芯片之路,小米终于“交作业”了,正式发布了玄戒O1,其采用第二代3nm旗舰性能,集成190亿晶体管,具备第一梯队的低功耗表现。目前玄戒O1现已实现量产,将在Xiaomi 15S Pro 和 Xiaomi Pad 7 Ultra 率先搭载。
(责任编辑:康玲华)
下一篇:新股孖展统计 | 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