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王志高
今年“五一”假期,“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不少游客的真实写照。公开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有上百场,观众人数突破200万人次。不过,热闹的同时,有消费者反映演唱会门票“黄牛”问题扰乱市场。尽管文旅部门三令五申推行实名制,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但“黄牛”仍能通过代拍、外挂甚至“内部票”牟利。
“黄牛”本质是供需失衡的寄生虫,但寄生条件却是人为制造的。演唱会主办方常以“安保需求”“合作方权益”为由截留大量门票,这些模糊的“行业惯例”成了利益输送的温床。某票务平台前员工透露的“公开票不足半数”绝非孤例,而消费者连知情权都没有。试问,若一场演唱会10万个座位仅开放4万张票,剩下6万张去了哪里?是赞助商包圆了,还是“黄牛”提前锁定了?信息不透明下,实名制反而成了遮羞布——表面看是“一人一票”,实则暗箱操作的空间更大了。
根治“黄牛”必须釜底抽薪,用“全流程阳光票务”取代“半吊子实名制”。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景区已作出示范:AI拦截机刷、双实名认证、候补购票闭环等措施,本质是通过技术倒逼票务透明化。文旅市场不妨直接立规:主办方须提前公示总票数、公开销售比例及预留票去向,每张票从生成到售出的流程可查询,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对“内部票”实行强监管,凡非公开渠道流出的门票,一经查实即取消主办方资质。唯有让票务像上市公司财报一样经得起审计,“黄牛”的生存土壤才能彻底铲除。
当然,有人会辩称“市场决定价格,高价票是愿打愿挨”。但健康的市场经济前提是规则公平,而非丛林法则。当“黄牛”用外挂碾压普通人的手速,当内部渠道截流本应公开的票源,这早已不是自由交易,而是权力与技术的合谋剥削。法律对“黄牛”的处罚并不轻,但若只打击末端贩子却放过源头放水者,无异于扬汤止沸。
说到底,演出票不是奢侈品,而是文化普惠的载体。歌手的歌声该被粉丝和观众听见,而非成为“黄牛”的提款机。从景区到演唱会,公共性越强的票务越需要阳光透明。下次再看到“秒光”新闻时,我们该问的不是“为什么抢不到票”,而是“那些没公开的票去了哪儿”——答案藏在主办方的抽屉里,而钥匙应在监管者手中。
上一篇:古人也“追星”
下一篇:劳动能力鉴定有了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