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随着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方式,其票价的调整也对市民生活、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交通模式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近日,昆明、重庆宣布调整地铁价格。在此之前的2019—2024年期间,武汉、南京、沈阳等城市也调整了地铁票价。根据市场调研,轨道交通票价的调整基本与运营成本增加、服务质量提升、维护成本上升等因素有关。
业内人士分析,从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在国际上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不断上涨,其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适当的调价有助于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重庆地铁20年未调价
继4月份昆明地铁迎来运营13年首次涨价后,近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29日召开完善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机制听证会。
从公告发布的两套票价方案来看,价格调整后,重庆市轨道交通每人次票价或将出现超10%的涨幅。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员表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差距日益加大,人次票款收入(不含税,含免费及优惠乘客)仅占单位运营成本的14.54%,需完善票价机制,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能力。
据悉,2005年6月18日,重庆市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单轨2号线开通。目前,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11条路线。过去20年里,重庆轨道交通票价一直保持在2005年水平,实施按照里程计价、递远递减的计程票价方式,票价标准为0—6公里内起步价2元,最高票价10元(实际执行7元封顶的优惠政策)。
按照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公告,此次调价主要有两套方案:方案一起步价为2元4公里,之后每增加1元,乘客可相应多乘坐4、4、5、6、7、10、15、20公里;方案二起步价为3元8公里,之后每增加1元,乘客可相应多乘坐5、6、7、8、10、15、20公里。
根据测算,目前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最长单程计费里程为88公里,两套方案对应的最高票价均为11元。按照公告内容,核定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单位运营成本为15.13元/人次。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方面称,付费乘客次平均支出为3.21元(含税),配套实施优惠措施后,方案一、方案二的付费乘客次平均开支分别增加至3.76元(提高0.55元)、3.79元(提高0.58元),增幅分别为17.13%和18.07%。通勤乘客按每月22个工作日、出行44次计,方案一、方案二人均月开支分别增加24.20元、25.52元。
“地铁涨价可以缓解部分地铁运营成本压力,有助于维持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票价的上涨也可能抑制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因此需要平衡经济效益与市民出行需求,以确保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一位地铁运营公司人士如此评价。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394.85万人次(其中进站量244.74万人次,换乘量150.11万人次),预计2028年,运营里程将超700公里,日均客运量将超700万人次。
低票价Vs高负债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票价调整非常谨慎,一方面要考虑公众接受度,另一方面担心调价影响短期内的客流量。这导致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地铁票价长期维持在10年甚至20年前的水平。”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对记者表示。
基于这样的考虑,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票价也长期维持在20年前水平,而这只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票价现状的一个缩影。
王超认为,无论从城市地铁起步价的相对价格还是绝对价格来看,中国城市地铁票价在全世界范围都属于较低水平。
通过对比东京、巴黎、伦敦、纽约、柏林、洛杉矶、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等9个城市地铁票价,王超发现,伦敦地铁起步价最高,约为北京地铁的7倍。如果以单程最低票价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伦敦和柏林分列第一、第二,北京在9个城市中排名第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新加坡地铁起步价在人均收入中占比最低。
一方面是城市轨道交通长期维持低票价,另一方面是城轨行业的运营成本和负债逐年增加,在经济下行周期,两方的博弈日益加剧。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城轨交通行业总资产规模超8万亿元,总债务规模超4.7万亿元,全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2023年全行业运营成本为1288亿元,较2018年增长695亿元,年均增长约18.3%。
城轨协会常务副会长周晓勤表示,随着我国城轨线网规模扩张和城轨老旧设备更新需求激增,其运营成本叠加设施更新改造等造成的投资压力将持续加剧。企业收支失衡普遍,行业平均运营收支比仅为43.69%,票务收入覆盖运营成本比例仅为35.60%。
统计显示,2023年经营性亏损达563亿元,目前,90%以上企业依赖财政补贴维持运转,进一步加剧债务负担。
东部某市地铁运营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在过去10年里,该市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人均消费支出等指标连年增长,地铁运营的人工、维保、安检等各项刚性成本也持续上涨,地铁票价却长期维持不变。“目前公司收入难以覆盖成本,运营压力不断增大。适当的调价有助于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老百姓的出行质量。”该东部某市地铁运营公司人士说。
王超也认为,公共产品需要有适度、合理的经营收入,这有助于提升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和运输效率。“如果地铁票价长期维持在低位,会导致地铁运营对财政依赖过大,而不断增加的政府补贴最终也是由纳税人来买单。”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在此背景下,业内呼吁,要建立与社会物价、居民收入水平挂钩的票价调整机制。
上述地方政府人士也表示,当前我国城轨票价应建立与公司运营成本、社会物价、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指数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城轨交通成本在政府、企业和使用者之间合理分摊。
根据202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王超认为,参考全球其他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这些城市地铁票价都实现了根据国民收入情况,在较短周期内就可以及时调整的机制。“结合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的接受度来看,建议中国城市地铁票价可以3—4年调整一次。”
具体到操作层面,动态调整机制应以哪些因素作为参数?
王超建议,国内城市地铁票价动态调整机制应主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各个城市也可以根据自身地铁发展阶段列入其他因素。比如,北京地铁建设较早,大量线路进入大修周期,运营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这一因素也可以纳入动态调整模型中作为参考变量。
一位不愿具名的城轨领域专家表示,在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上,可以参考香港地铁的模式。2007年,香港政府与港铁共同制定了“可加可减”的票价调整机制,每年实施一次。在此票价模式下,2008—2024年,港铁有10年在加价,5年维持不变,1年减价,整体看,票价累计涨幅超33%。
但该人士提醒,香港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比内地城市更高,老百姓对票价调整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对于内地城市而言,在制定动态调整机制时,应充分考虑民众经济承受能力,谨慎研究,逐步推进,实现乘客经济可承受性与轨道交通运营可持续性的有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