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李 筱
“游戏搭子”“健身搭子”“旅游搭子”……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兴起了一种“搭子”式社交,这种需要人陪的“搭子文化”也促成了“陪伴经济”的发展。
陪伴经济是一种通过消费缓解孤独和焦虑的新兴经济形态,其服务形式涵盖线上陪聊、陪玩及线下陪诊、陪购、陪游等实体场景,满足了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陪伴需求。
陪伴经济并非新鲜事物,以陪诊为例,虽然“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但作为一种新兴服务,陪诊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满足了部分“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等群体的就医需求。随着陪伴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工具型的陪诊、陪游到情感型的陪聊,不同类型的陪伴服务不断涌现。
这种经济形态超越了简单的“为孤独付费”,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重构的积极探索。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背景下,传统社会支持网络逐渐弱化,空巢老人和独居青年群体不断扩大。人们既渴望情感连接,又难以投入时间经营深度关系。这种矛盾催生了陪伴经济的繁荣。有调研报告预测,今年年底,我国的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
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简单劳务交换,陪伴经济更强调情感价值的创造,它满足了当下人们对连接、理解的深层渴望。从服务形态来看,陪伴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功能性陪伴如陪诊就医、陪同出行等解决了特定群体的实际困难;情感性陪伴如倾诉交流、兴趣分享等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技能型陪伴如健身指导、学习监督等则将专业价值与陪伴体验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陪伴经济并非简单的商业化人际关系,而是在明确边界的前提下,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可靠的情感支持和生活协助。
陪伴经济并不只是“搭子”关系这么简单。“陪诊师”究竟是“临时家属”还是“医疗黄牛”?“泰山陪爬”是否需要兼顾拍照出片、加油打气的义务?“汽车陪练”服务期间过多推销课程是否合理?这些问题折射出新兴业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阵痛。
作为新兴业态,不少陪伴服务目前仍处于靠双方自觉来保障交易的阶段,平台起到的约束和监管作用还有待加强,行业标准的缺失也导致了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陪伴经济需要处理好商业化与人文关怀的关系,避免将有温度的人际关系过度商品化。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服务的温度与专业性,是行业参与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推动陪伴经济规范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是当务之急,这包括明确从业资格要求、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纠纷处理机制等。平台也应当及时建立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和从业者培训制度。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部分陪伴服务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只有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才能为陪伴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陪伴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老龄化加剧和社会原子化趋势下,专业化的陪伴服务可以成为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的有益补充。它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更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探索和实践:上海印发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组织开展陪诊师培训,推动陪诊服务向规范化发展;湖北武汉汉阳区由政府购买服务,招募社工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陪诊助行、特药配送、住院看护等服务……
陪伴经济的本质是对人性化服务的追求,是对现代社会情感缺失的一种补偿。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未来,陪伴经济可能会朝着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核心价值始终应该是“人”的温度。在探索陪伴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智慧与温度并存,创新与规范并重,让这种新型经济形态为更多人带来有品质的陪伴和有温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