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前,医生透过主控台的双目镜观察手术情况,显示屏上,盆腔的立体影像清晰呈现。只需推动操作手柄,机械臂的腕关节开始灵活转动,犹如为外科医生配备了“超级外骨骼”指哪打哪,即便是许多传统手术中难以企及的操作都能通过机器轻松完成。
实现这一看似科幻版操作的正是医疗机器人技术。随着中国手术机器人进入商业化元年,场景落地纷纷提速。近期,唯精医疗、长木谷、瑞龙外科、敏捷医疗等国产手术机器人相继获批上市,加速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软组织手术场景中。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复杂手术的重担正逐步由机器人完成。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之所以成为未来辅助外科手术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原因它能够帮助医生实现更精确的操作。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较为紧张,一场手术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医生容易因疲劳导致操作失误,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
像“外骨骼”一样的机械臂可滤除医生手部的抖动,并且能在狭小空间内进行灵活操作,对于血管吻合、神经修复等这类精细的手术来说,能够减少因操作不精确导致的失误。与此同时,3D高清视觉系统将手术部位放大数倍,为医生呈现出清晰、立体的手术视野,让医生更准确地辨别组织结构和病变部位,从而避免因视野不清而误伤周围组织或器官。
尽管医疗机器人有众多优势,但对比海内外,我国的发展进程仍然较为缓慢。自2000年,首款商用机器人问世,历经20余年发展,全球范围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已超1万台,其中过半数分布于美国,4亿人口对应超5000台的规模。反观我国,2006年引入首台手术机器人,近20年过去,装机量仅400多台。
造成装机量低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技术起步晚,另一方面与大环境相关。杭州康基唯精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博表示,2018年前,手术机器人属甲类大型设备,配置证发放权在国家卫健委,一年仅发放十几张。2018年后虽降为乙类,由省局管理,但“十四五”期间全国配置证总量也仅 500 多张,实际发放400多张,且受医疗反腐等因素影响,发放进度有所延缓。目前,国内首个国产手术机器人于2021年获证,至今仅五六家国产企业获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与其他行业一样,手术机器人规模化程度低,意味着成本难以摊薄。目前来看,手术机器人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潘博表示,在他们内部,人员规模只有大约150人,近两三年研发费用高达上亿元,而同类公司人员规模往往在三、四百人以上,成本更高。
笔者注意到,目前手术机器人的设备销售仅是入口,后续耗材与服务才是构成持续收入来源。以达芬奇系统为例,其60%收入来自专用耗材,机械臂等耗材因设计寿命限制需定期更换,高昂价格形成了稳定的收入,这种模式在国产厂商中也得到了延续。
据了解,一台进口手术机器人约1600万-1800万元,国产虽便宜些,也在1200万- 1400万元左右。医院采购压力大,患者同样受到了高昂手术费影响。除了手术机器人本身,手术中还涉及到耗材,这致使单次手术患者额外还需要付出约3万- 6万元,而这些费用大多需要由患者自费承担。
只有多方联动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潘博表示,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成熟,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开,配置证发放量可能增加,市场需求有望快速释放。相较于国外产品,国产机器人在价格上具优势,系统价格及耗材费用均低于国外产品,若医保覆盖扩大,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加速国产替代。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国产厂商正在加速技术迭代,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在技术上,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利用联合学校、高校、医院检测中心、审批中心、政府等产学研资源进一步满足医生的实际需求。在市场选择上,国内厂商正通过欧盟认证打通国际市场,让出海拓展成为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