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上下游资源一体化统筹能力、强化客户服务及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是企业家们对未来发展的共识。
“城市燃气企业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但由于当前企业发展模式变化、安全成本投入增加、国际形势复杂化等,行业正经历深层次调整和转变,企业发展也面临很多新考验。”
在5月20至23日举办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上,新奥股份(600803.SH)总裁兼新奥能源(02688.HK)CEO张宇迎如是表示,他还与申能集团副总裁兼上海燃气董事长史平洋、深圳燃气(601139.SH)董事长王文杰、昆仑能源(00135.HK)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钱治家等人,就行业在新环境下的挑战、应对策略等展开交流。
以2004年“西气东输”全线贯通为发端,中国城燃行业经历了跑马圈地的黄金十年,到“十三五”末市场渐趋饱和,形成以五大城燃、省燃气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的格局。
但随着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老旧管网改造等行业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及成本开支提升,以及近年俄乌冲突等地缘环境下国际天然气市场震荡,城燃企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其背后则关系到终端用户用气保障和管网安全等问题。
热议顺价、老旧管网改造话题
理顺天然气上下游价格(下称“顺价”)是企业家们本次论坛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城燃龙头企业净利润经历了从同比两位数的增长到个位数乃至负数的下滑,这一现象背后,燃气接驳这一“现金牛”业务毛利下滑影响较大。
多家公司在财报指出,公司工程安装业务受房地产市场持续底部调整影响,收入及毛利率均有较大回调。这意味着,城燃企业“燃气销售+接驳”两条腿走路的主营业务模式正在转变。
而在燃气销售业务方面,城燃企业亦面临市场化改革压力。中国城市燃气销售定价呈现上游主要由勘探开发企业“三桶油”掌握、定价市场化趋势明显,下游燃气销售价格由政府管控、可调空间有限的特点,尤其在居民用气销售端这一特征更为显著。因此,上下游定价长期错配,随着“三桶油”管道气合同定价市场化趋势加强,下游企业承担的气价倒挂压力增加。
“我们在湖北的燃气企业,卖一方气亏一方,平均算下来每方气能倒挂5毛多。武汉市那边气价倒挂的问题更突出。还是希望上下游价格能尽快联动,减轻公司经营压力。”一名城燃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同时老旧管网改造也加大了城燃企业成本开支。史平洋介绍,上海市拥有全国范围内最长的地下灰口铸铁管线,公司去年已完成770公里的老化管道改造,今年已筹集100亿元左右资金再进行900多公里改造。“这不会增加公司用户端的天然气使用量,但作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一定是优先于企业经济利益的。”
此外,电气化快速替代,燃气市场增长乏力也是企业家们普遍担心的问题。王文杰介绍,公司在深圳市内47%用户为工商业,但它们的用气量正逐步被用电所取代,同时随着居民用气习惯发生改变,比如电气设备应用普及、年轻人减少下厨等,也对终端用气需求产生较大冲击。
如何破局
“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化、终端用户用气习惯变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城燃企业经营承压,如何让燃气未来有更好发展,需要每一家公司深思并作出创新。”张宇迎表示。
下游上探、强化上下游一体化的资源统筹能力,是上述企业家们的普遍共识。
“果子大了,就怕压断树枝。”史平洋介绍称,上海市地处国家西气东输等长输管线的末端,管道气输送先天受限,天然气资源结构中近六成需要从海外采购,因此公司战略强化的第一条就是保障供应。
在硬件设施上,上海燃气将继续打造更具韧性的本地高压天然气管网,贯通长江口的最后一段;今年底,随着洋山第二个接收站(设计规模600万吨/年)、码头4个20万方的储罐投运,上海将通过多渠道的国内管道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统筹调配,保障本市用气稳定、可靠供应。
同时,考虑到上述基础设施巨额投资带来的成本疏导压力,史平洋表示,公司正在战略考量将上海市“纯受端”管网改造为“能进能出”管线,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互联互通。目前已建成沪浙、沪苏联络线,正在推进9兆帕扩建管线与国家管网联通工程,“在天然气富余情况下,上海可以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形成余缺互济、互保互济的一体化格局。”
新奥能源、昆仑能源、深圳燃气等还强调了客户服务及综合能源服务能力的建设。
“以前公司多半工业客户是用气烧锅炉,现在它们的用能需求越来越多元,有的要制冷,有的要制热,有的要蒸汽,还有的甚至需要电力。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公司综合能源服务能力至关重要。”王文杰说。
他还提到,随着AI新技术浪潮到来,城燃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王文杰举例称,深圳目前正规模化普及安装5G智能燃气表,该表可以实现燃气抄表数据远传,既减少了上门抄表的打扰、提升用户体验,还可以把节约的人力资源放到公司更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