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炎炎夏日,高温不仅让人身体不适,还会影响情绪,不少人会变得烦躁易怒、无精打采,甚至动不动就发脾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情绪中暑”,也叫“夏季情感障碍症”。为什么夏天容易“情绪中暑”?又该如何应对呢?
为什么夏天容易“情绪中暑”?
天气一热,人的脾气似乎也跟着“升温”。这可不是错觉,而是有科学依据的。高温会影响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下丘脑,让人更容易烦躁。同时,夏天出汗多,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快,如果不及时补充,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另外,夏季昼长夜短,加上蚊虫叮咬、天气闷热,很多人睡眠质量下降。睡不好,第二天自然没精神,情绪也容易波动。还有些人因为天热食欲不振,吃得少,营养跟不上,身体状态不佳,情绪也跟着受影响。
“情绪中暑”有哪些表现?
“情绪中暑”的人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能让人火冒三丈,比如堵车时特别容易路怒。
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平时喜欢的事情也不想做。
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老走神,记性变差,经常丢三落四。
行为反常。有些人会反复做同一个动作,比如不停地洗手、洗脸。
特别是老年人,情绪波动大时容易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静心养神。老话说“心静自然凉”是有道理的。天气越热,越要保持心态平和。遇到烦心事时,可以试着深呼吸,或者想象一些清凉的场景,听些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平复心情。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让人更容易烦躁。夏天最好晚上11点前睡觉,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重要时期。如果条件允许,中午可以小睡一会儿,但不要超过30分钟。睡前可以喝杯温牛奶,避免玩手机。
合理饮食。夏天要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如西瓜、黄瓜、苦瓜等。多喝水,可以喝些绿豆汤、菊花茶等清热解暑的饮品。如果出汗多,可以适当喝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适当运动。运动能让人心情变好,但夏天要避开最热的时候。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在阴凉处散步、打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感觉头晕、恶心,要立即停止运动,到阴凉处休息。
调节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26℃左右最合适。
“情绪中暑”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情绪异常,可以先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喝些清凉饮品。可以准备些防暑药品,如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但要注意有些药品含有酒精,开车前不要服用。如果症状严重,比如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要立即送医。
□刘凯